比亚迪“遮丑"新能源?

2018-08-23      1126 次浏览

2008年比亚迪好运连连,巴菲特入股、F3DM拔得国产新能源车头筹、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王传福明白这不是因为“电池大王”的光环,也不是因为“汽车新人”的身份,而是因为比亚迪扛起了“新能源”大旗。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放下。

先入为主的力量的确强大,当“特斯拉旋风”席卷全球时,中国人想到的是比亚迪;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上汽,强调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后,在股市上表现最抢眼的不是上汽而是比亚迪。

但是,比亚迪主营业务是电池、手机部件和传统汽车,从营收结构上看距离"新能源概念股"相差很远。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增长,连续夺得世界产销量冠军,比亚迪却因实力不足、盲目扩张遭遇重大挫折,“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的豪言成为笑话。某些分析师研报里用“重视新能源车”作为比亚迪传统汽车业务下滑的借口,这就是拿新能源当遮羞布了,上汽、一汽、广汽、北汽哪家不自称重视新能源车?

“电池大王”还能为“电动汽车大王”站台吗?

比亚迪的二次充电电池主要用于手机、电动工具及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主要客户包括三星、诺基亚、华为等手机生产厂商。

2008年以来,比亚迪充电电池业务一直处于滞涨状态。2008年销售额为62亿元,中间起起伏伏,到2013年仅为50亿元。

比亚迪电池板块不仅销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也一路下滑。根据比亚迪财务披露的分部业绩数据,2008年电池业务经营利润达到8.36亿元,2011年、2012年沦落到亏损1亿多,2013年才回复盈利。

电池是比亚迪赖以起家的业务,目前同时生产三种电池:锂电池、镍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第一种主要用于手机、第三种用作动力电池。手机行业是近年来绝无仅有的高速增长行业,2013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超过18亿部。根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统计,2013年我国仅锂离子电池总销售收入超过650亿元。比亚迪丝毫没有分享到手机行业暴涨的红利,反而出现营收、效益的双双下滑,与“电池大王”的名头极不相称。

从业绩看,比亚迪对传统充电电池业务采取是“维持”的态度:生产设备、技术没有进行更多的投入,产量上不去、价格逐步走低。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电池分部的资产规模却从2008年的72亿迅速膨胀到2013年的144亿,5年翻了一倍。显然增加的70多亿资产主要用于动力电池生产。

坊间流传多年的说法是比亚迪为了节约投资,在电池生产中采用“人肉生产线”,产品“一致性”不达标。手机电池体积小、容量低,质量要求相对低,所以被比亚迪以低价占领大片市场。比亚迪一直想成为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供应商,但在财报里终究没把笔记本电池列为主要产品。

当初比亚迪造新能源车被看好,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电池大王”这个身份。但“大王”的名头是靠低成本、低价格夺来的,如果手机电池的竞争力越来越差,笔记本电池至今天未能获得主流厂商批量定购,动力电池的质量、技术水平高于侪辈的依据在哪里?

如果较真,比亚迪恐怕已称不上“电池大王”。即便仍是,也难以为“电动汽车大王”提供有力支持。

手机部件业务撑起半壁江山

因为提供电池的缘故,比亚迪与众多手机生产厂商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进而开始为这些厂商提供相关零部件的“垂直整合一站式服务”,例如设计并生产外壳、键盘、液晶显示模组、摄像头、充电器等,并提供组装服务(说白了就是代工,诺基亚曾经是最大的客户)。

从各方面来讲,比亚迪的手机零部件生产及组装都是一个庞大的业务。2008年营收接近120亿元,2013年达到195亿元;2010年,代工业务收入达到91亿元,2013年滑落到72亿元。这部分业务属于典型的“中国制造”,不够高大上,但却为比亚迪提供了巨大的现金流及不菲的盈余。2013年,手机零部件经营利润超过11亿元,占经营利润总额的54%。

传统汽车业务未老先衰

2003年收购陕西秦川汽车,将比亚迪带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是王传福的神来之笔,尽管当初这个多元化举措遭到投资界一致反对。

通过山寨丰田两款车推出的F3、F6先后取得成功,比亚迪一跃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黑马。2007年,志得意满的王传福放话:2015年做中国汽车行业老大,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比亚迪在2010年达到52万辆峰值之后,2011年滑落到42万辆,2012年回升到45.6万辆,2013年重回50万辆。不要说与一汽的160万辆、上汽的152万相比,与长城的75.4万也有很大距离,与“中国第一”渐行渐远。

虽然汽车板块的销量回升到50万辆以上,但利润业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2013年汽车业务营业利润不到2009年的四分之一。

与电池业务的情况相似,比亚迪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技术如何先进,但销量与业绩却双双下滑,呈现未老先衰迹象。比亚迪的宣传口径却是“借鉴”大众汽车技术,通过“逆向研发”(山寨)出“全球领先的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器技术"。2013年全球销量970万辆的德国大众以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及双离合器技术见长,去年研发支出130亿美元,比亚迪仅用13亿元人民币就"研发"出全球领先的产品。谁在吹牛?

电池,缺乏基础的大跃进计划

2014年5月,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李云飞称,比亚迪电池厂产能现在是1.6Gh/年,今年7月将扩大至3.2Gh/年,年底将达到8.0Gh/年,2015年将达到15.0Gh/年。

比亚迪的电池产能大跃进需有三项技术做为基础,否则只是空谈。

第一是材料技术。"电池大王"其实是“组装大王”,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种主材需要外购。尽管近年中国企业突破美、日、韩化工巨头的技术封锁,每种材料都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供应商,但产品参数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比亚迪所用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从天津斯特兰采购。2011年,斯特兰CEO段镇忠曾对媒体说“现在材料不可能支持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很高的纯电动车,其商业化只是幻想”,据他说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产品“克比容量”达到150毫安时都很难。斯特兰说不行,比亚迪就自己搞,性能如何外人不得而知。这才只说了正极材料,其实隔膜的技术门槛更高。

第二是电池生产技术。四种主材组装成电池也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例如将电解质涂布在隔膜上这道工艺,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度为1微米,国内则为8微米。人家从生产出的电池不经筛选即可保证一致性,中国尚无一家达到这个水平。

第三是电池管理技术。电动汽车由数百块电池驱动,即使筛选能保证初始的一致辞性,在使用f过程中,由于充电、放电能力及自放电率的差异,每块电池的各种参数会趋于发散。有的基本充不进电了,有的电阻变大,从而导致电池组整体性能下降,甚至发生危险。特斯拉能将8000节不起眼的松下18650卦装电池串联和并联在一起驱动超级跑车,靠的是“点石成金”电池管理技术。

除了技术缺口,再来看比亚迪整个集团的状况。虽然比亚迪如今营收接近500亿,但经营净现金流入仅有24.4亿,贷款及债券近250亿,资产负债率达到94%。2013年末,比亚迪流动资金缺口(即流动负债净额)达到133.7亿元!

一年间,电池产能想从1.6Gh跃进到15Gh,上游材料供给、自身加工技术、下游需求都没有落实,资金缺口上百亿,就造出大跃进声势,这次恐怕又要放空炮。

新能源车不是比亚迪的专利

新能源车不是比亚迪的专利,传统汽车厂早已纷纷涉足电动车。品牌积累、技术优势、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关系……新能源车既然还要靠政策补贴,其推广注定就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别忘了汽车厂都是本地的超级纳税大户。

但比亚迪在“主场”的表现也令人莞尔。深圳有800辆e6电动出租车,一直是比亚迪对外宣传的亮点。但财报却表明比亚迪参股了一家叫“深圳鹏程”的出租汽车公司,这家公司连年出现在“关联方欠款”名单里,2012年欠款余额达到1.32亿!在“主场”、又是参股又是要賖账,比亚迪纯电动车的“市场竞争力”可见斑。

比亚迪今年的明星无疑是“秦”,但这款被用来比附特斯拉的“新能源车”实际上是搭载了电动机的燃油车,电池只有70公司的理论续航能力(显然是为了降低成本及重量)。“秦”的诞生是王传福的又一神来之笔。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需要摇号或拍卖车牌的城市,如果被认定为新能源车可获得上牌便利并领取补贴。1.5T的发动机、补贴后不到12万的价格(上海拍一块车牌就要7万多),电动模式好用则用,不好用、充电难或者用坏了,大不了当汽油车用就是了。可惜,北京把秦视为燃油车,摇到号才给上牌。秦的销量如何就看比亚迪的公关能力了!

2012年仅售出1700辆电动轿车和700辆电动大巴的比亚迪,号称2013车要卖8000台电动车,结果还是只卖了2000多台。

比亚迪扛新能源大旗的这些年,一次又一次地用大言引吸了人们的关注,“2015年中国第一”、“分分钟造出特斯拉”。当然,前些年新能源车只是概念,行业需要善于作秀者充当"形象大使"。随着技术进步、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及限购城市扩容,新能源车的春天已经来临。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5%,而新能源车同比增长近100%。当新能源汽车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其性价比、安全性、可靠性、售后服务要由市场来评说。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