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池公司需加快研发前瞻技术

2020-08-15      722 次浏览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全方位冲击,不过有远见的公司并未因此放慢前瞻技术的研发和投资步伐。在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浪潮中,动力锂电池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目前,在传统锂离子电池生产领域,可以说是中日韩三分天下,尤其是我国的宁德时代在过去3年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虽然进入今年以来,LG化学在市场份额方面有赶超宁德时代之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决定公司生存的关键并不在于当前的份额多一些或者少一些,而是关于下一代动力锂电池技术的掌控。


关于下一代动力锂电池,业内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因其安全、可靠、耐用的产品特性,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有望消除电动汽车续驶焦虑、安全焦虑、充电焦虑的突破性技术之一。我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表示:在现有的各种探索中,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动力锂电池的就是固态锂离子电池。换言之,谁先掌握了固态电池技术,谁就有可能改写电动汽车的竞争格局。尽管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可能至少要四五年或许更长时间,但这并不妨碍公司的投入热情。


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巨头们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中所积累的技术成果、创新能力以及领先行业的前瞻性眼光,都不容小觑。继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动力电池汽车方面走在前列之后,近日,丰田汽车动力总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电池业务总经理海田启司向外媒透露,丰田已经研发出了固态电池的原型产品,并已在概念车上运行。除了丰田、松下等车企和电池厂商,日本的科研机构、材料厂商等也参与到固态电池的研发中。


在韩国,LG化学和三星SDI也正致力于研发固态电池技术。尤其是三星SDI,除了自身加紧研发外,三星集团旗下的投资基金还在北美等地广撒网,投资相关初创公司。


当前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大半份额由中日韩厂商占据,欧洲也在快速追赶,唯独北美存在感相对弱一些。不过,这种形势并不是绝对的,北美正试图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加入到竞争中来。在前瞻的固态电池领域,美国不少科研机构和电池初创公司在从事相关研发工作,例如由大众集团投资并担任最大股东的QuantumScape公司,接连获得宝马、福特、现代等车企青睐并投资的SolidPower等。此外,欧美多国政府还拨款资助固态电池研发,例如通用汽车曾从美国能源部获得过相关资金。


再看国内,虽然辉能科技、星盈科技、清陶能源、赣锋锂业等公司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发力,但作为领头羊的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还不够积极。去年年底宁德时代的一位电池开发负责人曾透露,他们的固态电池正在开发中,且制作了样品,但商业化恐怕要到2030年以后。这位负责人还对固态电池开发热潮提出质疑,认为现在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才是电动汽车最好的选择。而近日,丰田已表示其固态电池将在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只是受限于较高的成本,未来几年内产量可能会保持在较低水平。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放大招,国内公司得加快研发步伐了。


这让笔者想起了去年夏季参加的一个零部件论坛,当时一位国内知名专家介绍了当前动力锂电池技术路线,花了大篇幅讲述当前的电池技术及可提升空间,提及固态电池时则寥寥几句,称其太遥远还不现实。这种想法可能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但笔者并不认同。无论是固态电池,还是其他尚在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前瞻技术的研发不能总是按部就班或是不紧不慢,虽然前瞻技术本身存在很多障碍和不确定性,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巨大的回报。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就像数字技术葬送了昔日的全球影像巨头柯达,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浪潮摧毁了诺基亚帝国,当前是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只安于现状极有可能被时代浪潮抛在身后。哪怕是当前动力锂电池的龙头公司宁德时代,地位也没有那么稳固。毕竟新能源汽车还在不断迭代进化中,动力锂电池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一时的领先并不能说明什么,尤其是像固态电池这类变革性的技术,一旦进入商业化阶段,或将快速重塑市场格局。当前,国内公司不应该过于追求短时间内的产量扩张、市场扩张,而应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些,多向研发倾斜,为未来生存发展做好新的技术储备。对公司来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加快前瞻技术研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