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废旧锂电池包,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大规模的投放锂电池,导致今年锂电池包进入退役期,如果回收和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废旧锂电池造成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锂电池被人认为是相对环保的储能方式,但报废的锂电池究竟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市场上锂电池包很少有回收的,一是锂电池包本身污染小,大家重视程度不够;二是锂电回收收益低。导致现在锂电池不像铅酸电池一样有大规模的回收应用。
1、废锂电池包现状
就实际情况而言,回收利用废弃锂电池包的企业很少,由于一般企业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都比较落后,因此,企业的产生只是出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实际投入生产,也就谈不上对废弃类电池的处理。如今我国最常用到的处理废弃的锂电池的方法是将废弃的锂电池和其他一些固体废弃物进行混合,然后将其焚烧,这样一来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目前,随着锂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一些专家提出了新的废弃锂电池包处理的方法。
有人提出使用机械将废弃锂电池剪碎,然后用振动、分选的方法将废弃的锂电池进行分类,进行分类后选出正负极材料、电极活性材料、石墨以及电极活性材料等,并且将电极材料置于具有500摄氏度的马弗炉中予以热处理,然后再使用浮选的方法,将锂、钴氧化物分选出来回收利用。
陈亮等人用H2SOa十H20酸浸出电极材料,同时还用N902来萃取铜,借助NaOH溶液对铝进行沉淀,接着再使用使其完全沉淀,并且生成镍钴锰碳酸盐。通过实验总结出镍、钴、锰的浸出率分别为98%、97%和96%,总而言之,镍、钴和锰的或收率都高于5%,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以及回收效果。
徐源等人通过使用萃取方法,有价萃取分离废旧的钴酸锂离子电池,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使用酸溶浸出的方法分离出正极材料中的金属离子,然后将杂志用P204萃取去除,分别除去除其中的Fe3+,Al3+,Ca2+,Cu2+,以及Mg2+离子,但是在水里仍然存在Li2+与Co2+离子,接着就需要使用P0来将这两中离子去除,同时还得使用HCl溶液反萃取有机富钴中的CoCl2,通过使用两级反萃取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离子的完全分离,使锂离子留在水中。使用Na2C03沉淀锂离子能够得到Li2C03。
总而言之,我国大量生产锂电池包,并且对锂电池的消耗量也比较大,尽管人们对锂电池包的回收较为关注,但是对于锂电池进行回收利用以及资源再生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今,对于锂电池的处理方式通常是与其他普通垃圾以期处理。同时,人们对锂电池的回收方式并不了解,使得回收过后的锂电池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
2、废旧锂电池包放电处理及手工拆解
废弃的锂电池中通常还残留有电量,在对锂电池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将残余的电量释放掉,就会在进行电池拆分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着火以及爆炸现象,因此,在对废弃的锂电池进行试验之前,就需要先进行废弃锂电池的放电处理。
处理废弃锂电池的方法通常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方法两种,物理放电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外接负载来放电,是通过使电池连接外界电阻,使剩余电量在放热的过程中消耗掉,但是这种方法适合用于对少量电池的放电。以氯化钠盐溶液放电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具有易操作、方便、简单的特点,并且较为经济实用,不会产生出二次污染物,因此在进行废锂电池放电时被广泛使用。
在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将废锂电池放在饱和的食盐水中,使其放电10min,正负极电池短路就会将电池中的电量完全释放。将放电结束后的电池放在60℃以下的烘干箱中放电10h,并且人工对锂电池的外壳进行拆解,从而得到电池的内芯,再由人工对锂电池包的塑料薄膜以及正负极进行分选,从而获取正极材料。
3、废旧锂电池包对环境会造成哪些污染?
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物质进入环境中还是可造成重金属镍、钴污染(包括砷),氟污染,有机物污染,粉尘和酸碱污染。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及其转化产物,如LiPF6,LiAsF6,LiCF3S03,HF,P201等,溶剂及其分解和水解产物,如DME,甲醇、甲酸等,都是有毒有害物质,还是需要将废旧锂电池送到有资质的地方进行统一处理,不要随意丢弃。
4、锂电池如何做好废旧回收再利用?
尽早进行产业化的研究和积累很重要。现阶段,在动力电池的回收上,“梯次利用”是政府和业内人士认为更为绿色和环保的做法,其不仅能够发挥产品的最大价值,也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利益最大化。
从国家层面,针对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的相关扶持政策、行业规范和标准,正在积极制定当中。
需要建立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监测系统,对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评估。要把对电池的评价和监测放在电池整个使用周期中,而不是等电池淘汰下来以后再进行测试、筛选。
最后: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废旧锂电池包的环境污染、合理处置问题等已越发引起广泛的重视。因此,废锂电池对环境的潜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强废电池管理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废电池的合理处置管理十分必要又十分迫切。各企业应采用合理再生利用技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