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14年已经过完一半。前半年因为特斯拉效应与国家政策对新能源的支持,锂电行业市场前景一片美好,相关厂商也在积极发力,占领市场,轰轰烈烈的并购潮便随之展开。本期OFweek锂电网年中盘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锂电产业最有代表性的4大并购事件,希望大家喜欢。(排名不分先后。)
一、万向1.49亿美元收购特斯拉同级别的菲斯科
万向在电动汽车造车路上,步子越迈越大。昨天,有消息称,万向集团在对豪华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菲斯科的竞拍中胜出,出价1.492亿美元,大约是菲斯科最初开价的六倍,并击败退一同参与竞购的李泽楷旗下混合动力技术控股有限公司。
自此,菲斯科破产出售案差不多尘埃落定,华尔街新闻也用“WanxiangGroupWinsBiddingForFiskerAutomotive”的标题在商业新闻中报道了此事。据悉,美国破产法官KevinGross按计划将于2月18日审议有关拍卖结果。
鏖战19轮竞投
1.49亿美元逼退小巨人
菲斯科在最新发布的声明中表示,万向在竞拍中打败了香港亿万富翁李泽楷名下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这次拍卖持续了三天的拉锯战,经历了19轮投标。万向赢得此次收购,须掏出1.492亿美元现金和其他对价,李泽楷此前的出价约为5500万美元。
在去年11月申请破产之时,菲斯科曾要求破产法官准许李泽楷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完成购买。但是,菲斯科的无担保债权人鼓动万向集团竞购,从而有了这次竞争。
有消息称,当时对菲斯科感兴趣的不止上述两家,吉利汽车、东风集团、北汽集团三家中国公司都曾先后派人去美国菲斯科考察,寻求合作机会,但先后退出了。
鲁冠球和李泽楷的这场角逐,之前在外界看来,万向很难赢。因为李泽楷擅长玩投资,又早早地从各种角度锁定了菲斯克的资产。但是万向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从产业角度来看李泽楷获得菲斯克后的计划捉摸不定,而拥有电动车上游产业链环节的万向更有说服力。在此前的一场听证会上,对于“卡玛”车的后续制造计划,万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重新生产方案,并且承诺给现有未担保债权人提供重组后公司20%的股权,这对于债权人很有吸引力。
可以说,如果成功将菲斯科揽入怀中,万向集团获得了一个打进美国市场的入口点。
海外收购圆梦
万向跻身一线新能源汽车厂商
为什么菲斯科这家破产拍卖的公司会吸引鲁冠球和李泽楷来争夺?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特斯拉是领头羊。而菲斯科公司曾经是特斯拉的直接竞争对手,两者处于同一个级别和水准。只是因为公司经营不善,导致走到破产的境地。据了解,菲斯科在2009年获得了美国能源部的5.29亿美元绿色贷款,但能源部在2011年中期冻结支付,称菲斯科在开发新车型上状况频出,一再拖延。后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出价2500万美元购下了美国能源部的一项贷款,从而成为了菲斯科的高级担保贷款人。
菲斯科曾经是全球最优秀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之一,这也是一直对造车雄心勃勃的万向所看中的。
一年多前,万向击败江森自控收购了美国A123锂电池公司,这家公司正是菲斯科的电池供应商。据国内媒体报道,经营汽车零部件业务的万向集团一直期望进军整车制造领域。2013年11月,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在官网上公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54批)拟发布的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名单,其中就有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万向已经具备了生产电动汽车整车的资质。
有业内人士认为,万向集团通过这一次海外并购,就把自身定位于全球最优秀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万向集团将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同特斯拉开始既竞争又合作的共同领跑。
点评:相信很多人到目前都对万向收购菲斯科有很深的印象。这场万向与小巨人李泽楷的角逐一波三折,那时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万向玩不了高大上的电动汽车,可是到如今,尽管万向仍旧遭受非议,但它仍旧在电动汽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行走,小编也期待万向鲁冠球的这场并购,能带动国内锂电产业走得更远。
二、西部资源收购五洲龙布局动力锂电池产业
西部资源公自告4月18日起复牌。公司在停牌3个月期间高效完成了“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新能源客车”的全产业链布局。
其中,最新增发预案中放在首位的项目为深圳五洲龙公司的股权收购及增资,这一资产此前未出现在公司停牌进展的系列公告中,超出市场预期,但综合看在情理之中。至此,公司在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基本亦完成了西南区域(重庆)、长三角(苏州)、珠三角(深圳)的区域布局。
产业链布局资产整体包括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组装、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和销售3大部分。
前端材料及电池环节采用自有资金出资与相关专家技术合作方式。
后端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销售通过定向增发收购实现,为转型核心资产。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18亿元;发行股份数不超过52,510.88万股,其中控股股东四川恒康认购80%、园艺投资认购10%、海莲投资认购6.19%、阳红彬认购3.81%;发行价格为6.89元/股;所有增发股份锁定3年。
发行后上市公司总股本由66,189.05万股增加到118,699.93万股,控股股东四川恒康持股比例由发行前的46.67%上升为61.41%。
后端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销售通过定向增发收购实现,为转型核心资产。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18亿元;发行股份数不超过52,510.88万股,其中控股股东四川恒康认购80%、园艺投资认购10%、海莲投资认购6.19%、阳红彬认购3.81%;发行价格为6.89元/股;所有增发股份锁定3年。
发行后上市公司总股本由66,189.05万股增加到118,699.93万股,控股股东四川恒康持股比例由发行前的46.67%上升为61.41%。
点评:收购五洲龙拉开了西部资源在2014年的并购序幕,随后西部资源有收购了重庆恒通、重庆交融两家公司的部分股权,设立恒龙汽车,其在新能源汽车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如果说西部资源的种种收购举动是主动出击,下面这个锂电池上游公司的并购行为,则是被逼无奈。
三、揭秘中国锂电业最大海外并购:天齐锂业“蛇吞象”
一个总资产只有不到12亿元的公司,要收购价值50多亿元的澳矿,这注定是一场“蛇吞象”的博弈。
3月12日,天齐锂业发布公告,成功完成定向增发31亿元,主要用于收购澳大利亚文菲尔德公司(持有澳大利亚泰利森锂业公司的100%股权)51%的权益。这意味着,由天齐集团拦截式收购泰利森股权,再通过增发注入上市公司的“蛇吞象”计划已基本宣告完成。
这起四川上市公司最大海外并购案,过程充满了悬念和暗战。3月20日,回想起参与并购的90天,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无限感慨。
被对手挑起的反收购
一个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小板企业,怎么起了这么大的野心,要收购拥有全球最大锂矿资源的泰利森公司呢?这还要从泰利森公司本身说起。
泰利森旗下拥有全球第一大锂矿,占有全球锂资源约31%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全球最大固体锂矿拥有者及供应商。中国市场80%的锂精矿,都由泰利森供应。天齐锂业的锂辉石原料,也都由泰利森提供。“泰利森的资源太好了,收购它是迟早的事。但是我们企业小,比较保守,想的是逐渐收购。”蒋卫平说,美国锂业巨头洛克伍德突然爆出的收购计划,让这一切都提前了。
2012年8月23日,美国锂业巨头洛克伍德发布公告,拟以7.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泰利森100%股权。这对天齐锂业无疑是晴天霹雳。“一旦收购成功,中国的锂产业将带着镣铐跳舞,基本变成低质的加工企业,一点话语权都没有了。”蒋卫平决定发起反收购。
精心设计收购计划
而在洛克伍德看来,天齐锂业根本不是对手。“原因很简单,根据洛克伍德和泰利森已经签订的协议,只剩下3个月时间,股东大会一开,批准收购,交易就能很快完成。它觉得我们一个小公司,不可能在3个月内,走完这么多的审批程序。”
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却让所有人吃惊。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外管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管局……所有部门都为此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仅两个月时间,收购需要的审批程序全部完成。
天齐集团的收购团队开始实施精心设计的收购计划——
第一步,在香港注册公司,取了一个跟天齐无关的名字,用这个公司来履行收购程序。
第二步,暗中购买泰利森股权。一方面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市场收购泰利森9.93%的股权(加拿大证券法规定达到10%时需公告),另一方面通过场外市场收购泰利森10%的股权(达到15%需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即FIRB审批)。天齐集团拦截性收购19.99%的股权,成为泰利森的股东,若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洛克伍德的收购方案很可能通不过。
第三步,向泰利森董事会提出优于洛克伍德的收购要约。两次加价,最终以高出洛克伍德报价15%的价格与泰利森达成了新的收购协议。
第四步,注入上市公司。天齐集团代天齐锂业进行收购,完成后天齐锂业实施定向增发融资,向天齐集团购买,最终将泰利森注入上市公司,完成整个交易。
避免“蛇吞象”后遗症
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表示,现在还剩下一些收尾工作,预计6月底前收购可全部完成。届时可通过文菲尔德持有泰利森的控股权益,日常财务和经营决策权将掌握在天齐锂业手中。
近年来,民企“蛇吞象”不鲜见,但是“蛇吞象”的后遗症也频频出现——并购成本高、资金压力大、管理难度大。蒋卫平没有讳言这点:“很多人都问我,‘蛇吞象’之后,你能不能消化?”
有券商研究人员认为,天齐锂业此次定向增发获得众多机构追捧,最终增发价格溢价14%,并不意外。天齐锂业已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相对于其他锂盐生产商更具竞争优势。蒋卫平介绍说,上游通过收购泰利森收获矿山,下游通过和上海航天结盟打造锂电池生产线,天齐锂业已经完成了“锂矿-锂电材料-锂电池”的全产业链布局,跻身全球锂巨头的行列,“可以和几大巨头平等竞争。”
点评:锂电业最大的海外并购,虽然是无奈之举,却也让天齐锂业在2014年出尽了风头。下面的戴姆勒收购电池公司,则被外界解读成抢特斯拉风头的行为。
四、戴姆勒收购两电池公司扩产锂电池
4月1日,戴姆勒公司宣布,将从合作伙伴赢创工业集团(Evonik)手中收购两家合资电池制造商所有股权,目前这两家公司为戴姆勒和赢创共同持股。
戴姆勒准备收购Li-Tec电池制造公司(Li-TecBatteryGmbH)50.1%股权,以及DeutscheACCUmotive公司10%股权。完成收购之后,戴姆勒将成为这两家电池制造商的唯一股东。该举动被视为戴姆勒扩产锂离子电池的前期工作。不过戴姆勒和赢创未公布此次交易的金额和时间细节。
Li-Tec公司总部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卡门茨县(Kamenz),最初于2006年由赢创工业公司创立,是一家锂离子电池开发与制造商。2008年戴姆勒集团入股Li-Tec,目前该公司与赢创在Li-Tec公司中的股比分别为49.9%与50.1%。
DeutscheACCUmotive公司则于2009年成立,位于德国基希海姆/特克(Kirchheim/Teck)。该公司曾为Smart电动车提供电池。
前不久戴姆勒曾表示,因全球电动车的整体需求持续疲软,计划在Li-Tec推行开支削减措施,引发赢创担忧。
结语:
业界认为2014年是锂电池发展形势大好的一年,企业的跨界与并购等行为,正是对此最好的证明。小编认为,如中国芯片领域需要整合并购一样,锂电行业领域也需要用整合并购去完善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用技术创新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期待2014年后半年,锂电池产业继续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