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很少有哪部政策法规像低速电动汽车国标这样饱受争议,而且争议双方相持不下。"国标"的出台从春节前夕推到春节后,从春节后又推到"两会"前夕,然而,"两会"召开了,低速电动汽车"国标"还是"犹抱琵琶"未露面,可见标准制定之艰难。
低速电动汽车"国标"如此"难产",争议焦点重要在于其产品归类和铅电、锂电之争,后者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议双方似乎都没有让步余地,而且都很有道理。笔者认为,不管各方如何博弈,锂电池上位低速电动汽车,都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原来的低速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将发生巨变。
锂电池?蓄电池?还是折中?
有关低速电动汽车应配蓄电池还是锂电池的争议,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锂电支持者重要是从环境保护和技术升级趋势的角度来阐述观点,而蓄电池支持者则从市场需求和电动汽车发展阶段这一现实的角度来分析。
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低速电动汽车标准起草组组长董扬是锂电支持者,他不久前撰文,认为"现在全国铅酸电池回收管理差,多地有铅污染,儿童血铅超标,个别公司管理得好是少数,只能根据全国状况作出此规定(全部换成锂电)"。董扬的观点可视作锂电支持者的一个代表,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升级是大势所趋,锂电池替代蓄电池是低速电动汽车品质升级的要。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我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认为,低速电动汽车用蓄电池,价格低,消费者欢迎,市场要;每一种电池都有自身的缺点,都有待提高、完善;要把产品安全性放第一位,要确保燃烧爆炸事故几率极低,锂电池组着火事件过去频发,比能量越高,发生燃、爆事故的几率也将越大,而蓄电池最突出的优点是安全性高。有关蓄电池的污染问题,他认为这是由于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监管不力所致。杨裕生院士是蓄电池支持者的代表,他认为,锂电池从上游原材料到电池生产,各环节造成的污染并不少,说锂电池"更环保",那是一种"无知"。
此外,也有人提出折中观点,认为可以设置一个过渡期,在一定期限内,低速电动汽车可以慢慢由蓄电池过渡到锂电池,这种观点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但折中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真正符合国情、真正能够满足老百姓现实要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
锂电上位:消费市场将如何演变?
从之前低速电动汽车"国标"制定方透露出的消息来看,锂电池上位是极有可能的事。假如要求把蓄电池换成锂电池,低速电动汽车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具体表现为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新增成本。由于成本问题,低速电动汽车锂电池组无法像高速电动汽车那样选择质量一流的产品,只能在性能价格上权衡,这就要BMS性能要足够强,价格还要低,这就使车企面对较大压力。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以低速电动汽车常用的电池来算,电池新增成本达1万元左右,BMS成本2000元左右,和现有的蓄电池低速电动汽车售价相比,新增成本约30%。
对一般新能源汽车来讲,成本新增1万多元,或许还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它的价格基数高。但低速电动汽车不相同,厂商不是活雷锋,新增的成本自然要转嫁给低速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低速电动汽车的兴起,本就因为其价格亲民、方便实用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假如价格从3万元涨到4万元,优势就会消失,消费者势必会"用脚投票",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消费选择。消费者花4-5万元就能入手一部配置不错的A00级纯电动轿车,为何还买这样一辆配置低端、装饰简陋的低速电动汽车呢?有些消费者,甚至会选择农村经常使用的纯电动三轮摩托车,上面架上帆布顶棚,同样风雨无阻;低速电动汽车大幅涨价后,不排除有些消费者还会重新选择两轮电动自行车。
当然了,对价格不敏感的家庭,他们还是会选择低速电动汽车,具体有多少人会坚持购买低速电动汽车,目前尚无法预测。可以预见的是,假如把蓄电池全部要求换成锂电池,那么当前的低速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将会发生一番大变化。
锂电上位:电池市场将如何变化?
低速电动汽车蓄电池换成锂电池,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低速电动汽车所配电池的变化,会引起其价格发生变化,价格的变化又会引发消费者"用脚投票",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决定A00级轿车市场、低速电动汽车市场甚至电动自行车市场份额的消长,从而又反过来影响到各领域的动力锂电池需求量。
首先,按"国标"规定,低速电动汽车所配电池将全部换成锂电池,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低速电动汽车销量超100万辆,而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才销售50多万辆。百万辆规模,对锂电池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各方有关电池的使用要进行激烈博弈。
其次,一部分消费者会做消费升级,索性狠心选择购买A00级轿车,这部分市场会有所新增。目前A00级轿车所配电池既有三元锂电池、也有磷酸铁锂电池,这两类电池的市场份额会有一个上升。当然了,低速电动汽车流失的一部分用户会加入到电动自行车的行列中来,这部分市场里,蓄电池和锂电池都会有一个上升。
正如董扬所言,低速电动汽车的标准如何制定,可能是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技术上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利益的博弈。低速电动汽车的锂电和蓄电池争议的背后,也有各方利益博弈的影子,无论最终"国标"选择何种电池,消费者都会"用脚投票",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