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在TSLA效应影响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受到资本追捧。然而,尽管市场需求前景看好,但国内大量的锂电公司却仍处于"拼流血的年代"。有鉴于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相关的锂电公司挣不到钱的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
"流血"降价
据我国证券报报道,"虽然国内锂电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占据全球市场的40%以上,但大多主打中低端市场,技术门槛较低,大量投资来源于技术积累较少或无技术积累的其他领域。"国内正极材料龙头公司天津巴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孟涛表示。
事实上,负极材料在锂电材料中工艺技术相对成熟,随着中外厂商的纷纷扩产,负极材料也防止不了价格大幅下挫的命运。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的统计,负极材料均价已从2010年的7.95万元/吨,降至2013年的6.5万元/吨,年均跌幅达6.5%。
价格战使得大部分公司毛利率被压缩至25%-30%,净利润基本在5%-10%,利润空间所剩无几。而"面对国外实力公司的竞争,一些国内公司显得束手无策。客户拖欠款时间长,经营压力大,三角债极为常见。"东莞杉杉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丁祥欢介绍。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些公司采用低价铺货和延长回款周期的营销策略,有些公司应收账款占比甚至高达60%以上。在已公布2013年年报的锂电上市公司中,多家公司应收账款出现大幅新增,其中德赛电池应收账款较2012年底增幅超八成。
一位锂电行业分析师称,应收账款占比过高,不仅加大营运资金的占用,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使公司埋下了断裂的隐忧。
此外,高工产业研究所总裁张小飞博士亦指出,下游电芯厂受价格下降影响,为了提高利润率,倒逼材料价格。特别是电芯大厂对材料需求量大,议价能力更强,电芯厂的付款周期也比去年平均延长一个月,账期60-90天是普遍现象。同时,来自国际材料大厂的竞争也在挤压着国内厂商的生存空间。
针对上述现象,有业内人士预计,同质化竞争只会带来恶性竞争和更低的行业利润,未来锂电总体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市场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即:只做常规产品、低端产品的公司,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而一些做高端性能产品的公司,可能会随着下游应用行业的大批量采用,在价格和利润空间上相对好过些。这取决于公司本身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的实力。
要指出的是,缺乏核心技术是导致我国锂电行业不得不激烈竞争的关键。
张小飞指出,我国锂电池行业面对的核心技术缺乏、整体自动化水平低、同质化竞争等老问题没有解决,当前又新增资金紧张、率上升、库存新增、毛利率下降等新问题。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优秀公司的健康成长。目前锂电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尤其是动力锂电池的产量利用率在30%以下。
"从锂电池的关键构成部分来看,不管是正极材料,还是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隔膜领域的公司,都面对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产量过剩和价格战等问题。"张小飞举例,锂电材料普遍产量过剩,导致供需失衡,下游议价能力提高,价格无序竞争已经成为常态,其中磷酸铁锂过剩最严重,总产量利用率在10%以下。
以正极材料所采用的钴酸锂材料为例,天津巴膜的吴孟涛介绍称,"目前国内市场售价比韩国本土公司每吨要低四五千美元,国内正极材料行业在技术层面的竞争中完全丧失原本就不强的竞争力,彻底沦为韩国电池公司的廉价材料批发市场。"
号称锂电池"血液"的电解液同样存在产量过剩的情况。东莞杉杉的丁祥欢表示,目前国内有电解液厂商45家左右,全年总产量15万吨以上,严重超过需求,短时间内情况无法扭转,或将持续至少2-3年。
另外,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隔膜行业也未能幸免。深圳星源材质副总经理杨佳富介绍,从目前的现状来说,2013年隔膜的全球市场需求量大概是7.5亿平,高端市场为美、日、韩垄断,中端市场80%也被国外占据,低端市场只由国内众多公司恶性竞争,我国进入整个隔膜领域的厂商有46家,设计产量超过18亿平,产量严重过剩。
"目前国内隔膜公司规划的产量已经远远大于全球实际产量,但实际出货量很小。"锂电池隔膜材料供应商沧州明珠副总经理谷传明介绍,在国内涉足锂电隔膜的40多家公司中,真正有产品的不到20家,得到用户认可的不到10家,国产隔膜产量和收益很低,国产隔膜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降价幅度超过30%,而且多数处于干法双拉的中低端市场,和国际接轨的干法单拉和湿法隔膜公司较少。
其实,绝大多数隔膜公司存在着价格战问题,只有少数公司进入到质量体系的竞争。没有关键技术的我国锂电公司,为了生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价格战这一"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招数。张小飞感叹,价格竞争导致材料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减弱,大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扩充产量,更加剧了行业竞争。
锂电G20出炉
针对行业内的混乱局面,"自律合作"亦成锂电业内公司共识。据证券时报网报道,在日前举办的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20余家锂电产业链上下游龙头公司自发组建产业联盟,筹划联手制定锂电池行业技术规范,预计明年初制定出产业链重要环节产品的市场规范。
"在锂电池行业,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在一个没有标准的同一水平面上继续各自单打独斗,继续和同行在价格上厮杀;另一种选择是将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在各个细分领域里面突出整合优势。"张小飞表示,有关国内锂电行业的很多公司来说,无论是想导入国际供应链,还是希望整合整个产业链,技术始终是引领产业的原动力,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有终端应用市场的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G20峰会共达成了四项议案,分别为:起草G20-锂电产业链核心材料及电芯产品市场规范;起草G20-锂电产业链核心材料技术产业化路线图;成立G20-锂电峰会产品规范应用开发小组;成立G20-锂电峰会技术共享中心。
张小飞介绍称,起草锂电产品市场规范,峰会公司以身作则在市场上推广,将对市场起到示范效应;起草锂电产业链技术产业化路线图,比如3-5年的技术指标路线图,以市场导向来开发产品,促进锂电产业化进程;成立G20锂电峰会产品规范应用开发小组,让产业链之间的公司从上游到下游可以互相选择对方,互相形成一个合作体,共同把应用产品做好;峰会成员签订技术保密协定共建技术共享中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技术共享。
正业科技CTO范斌表示,随着一系列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出台,必将带动锂电池行业的快速上升,并向人造卫星、方面发展,国内锂电池的需求一定会快速上升,国内锂电池公司必将拥有巨大的市场上升空间,但我国锂电池公司在全国占的份额并不大,锂电池技术开发和应用和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形成这种产业链"联盟"可以加深行业的交流互动,促进行业产业供应链的完善,提升行业公司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外,有和会公司介绍,尽管大部分锂电池厂商关键材料厂商包括电解液、隔膜、正负级等都自建锂电池小试线测试,但在行业内缺少上下游协同的研发平台。技术共享中心有望建立技术研发的新模式,更市场化的研发组合将推动技术加速发展。
而有关此次峰会的召开,有业内人士介绍,成立这种协会本来应该由政府来主导,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存在信息滞后问题,在产业急速拐点面前,很多公司是等不及的。由锂电行业的第三方平台高工锂电来发起,有利于缓解目前行业内的乱战,促进行业的资源整合,实现把行业做大做强。"G20峰会完全由民间发起,表现出公司对行业规范的迫切需求。"
据统计,2014年一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包含EV、PHEV、HEV)产量为3190辆,较上年同比上升16%;二月,产量为1837辆,较上年同比持平。预计三月份,产量将达到3000辆,同比上升12%;预计全年上升30%。高工产业研究所预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放量。动力锂电池市场将带动锂电池材料上升,随着电池的上升,材料公司将掀起新一轮的投入热,四大关键材料市场规模至2020年约为2013年的四倍左右。
实际上,在政策、能源安全和环境压力等多重合力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有望加快。机构人士表示,随着续航里程、安全可靠性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制造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汽车将逐渐被大众认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另外,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已有多达171家正极材料生产公司。这一方面是3C消费领域、移动电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需求市场催生数码类电池不断出现新机会,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利好也使得动力锂电行业未来的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