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越来越迫近,各方面所显现出的应对却是五花八门,既有认准了走到黑的、也有半推半就的、更有理直气壮排斥的,总之就是很难真正达成一致意见面对汽车市场。这其中,以国际车企所出现的低调应对最为突出,像“大众”与“丰田”,就曾在近期已经表示,疏远新能源车的意愿。而“通用”更是以沃蓝德赔本而发出要抵制的信号。所以,处在制造前沿的车企,对新能源有如此的感受的话,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制造存在着多大的不确定性。
可能是新能源的确是香饽饽的原因,各国政府所显现出的热情,又是与企业形成不小的反差。他们不但早已经规划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的蓝图、而且也在发展的预期上,无不给出了企业可望不可及的指标。
有这样一个政企矛盾,尽管大家的愿望一致,但就是因为新能源车的技术道路太长远,所以自然就会造成一面热、一面冷的结果。而对于国内汽车来说,虽然说发展层面的政企关系和矛盾并不突出,但却存在着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以及消费层面对新能源车的差异化认识,所以,也就会不自觉的在诸多方面形成了与国际制造斗法的局面。其中,对国内制造业最大的考验,莫过于怎样应对国际企业表里不一的认识问题、如何用技术面对市场的问题,这都可以说是明摆在企业面前的新问题。
国际车商的冷热态度背后应是战略考量
对于国际汽车制造商来讲,能够有如此对待新能源的态度,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做出的,更多的应该是有着战略意义的考量。他们一方面不断进行新能源技术突破与升级,而另一方面又要摆出言论上无所谓的架势,这种颇带障眼法实在是发展方面的棋高一招。
别的不说,就拿“丰田”对新能源的态度短短时间内就出现了180度大转弯,着就充分可以说明,跨国车企已在市场的目的极其的明显。所以,这就不断在告诫国内企业,无论是他们提出的观念、还是表明的态度以及对新能源技术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我们绝不应该只看表象,更不能以为外方不重视就可以被对手所迷惑而马放南山,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家的如意算盘也就真正的得逞了!
另外,也需要看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市场适应力的问题上,国际车企无论是在产品的市场表现力、还是相应的后续保障办法上,均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应对市场办法。像“通用”沃蓝德的占有率、“丰田”普瑞斯的技术不断换代等等,都已成为具有领先技术的新能源汽车。所以,这就更需要国内企业,排除新能源技术以外的干扰,将更多的心思又在发展上,这才是唯一的应对办法。特别是在面对国际车企言论的同时,国内企业更应该用技术与创新能力来说话,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关键问题。
新能源汽车让消费者信服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从过去数年里国内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来说,显然是不很令业界满意的。这其中,作为先期试点的各个城市,其销售量不足千分之二,就已经说明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很远远不足。再加之传统汽车的如日中天以及其价格吸引力越来越强,这就让消费者很难选择新能源汽车。应该说,现在的市场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仅各地限制直接影响了购车、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优惠条件的越来越大,消费者重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共识。所以,这就预示着新能源汽车率先在国内走红、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汽车要想更好的抓住家门口的普及机会,就需要在技术提升以及把握好固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这才是能够与外方掰手腕的关键。像技术提升问题,眼瞅着国际企业的新技术明白在哪里,虽然这种技术仍处在验证期间,但外方的不断更新换代确实不争的事实。所以,国内企业只能有尽快让新技术不断的升级与完善,才是决定能否得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关键。
同样,在面对市场和消费者问题上,国内企业的固有优势就是经营灵活以及价格占先方面,如果仍能在新能源汽车问题上保持好这样的主动,那么自然就会使竞争得到无形提升的。把握了这些特点,国内企业在面对系能源汽车普及的新阶段,就会平添许多的竞争力了。
客观的讲,在新形势下国内汽车之所以能够、也必须在新能源发展问题上与国际车企斗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技术谁都需要从开始做起,这就自然而然的给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放在与国际车企一起起跑的环节上,也同样对国内企业是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企业只有将更大的力度放在独有技术的研究以及重视产品诚信对消费者的作用力方面,这才是企业应对新能源汽车的积极办法。如果,我们车企还要寄托于政策的扶植以及不断跟着外方技术跑的话,自然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恐怕才是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最严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