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不能掉链子

2020-08-12      762 次浏览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用量也随之不断新增。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8年,有业内人士预测,从2018年开始,国内首批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即将迎来“报废潮”。此前,市场研究机构公布数据称,2016年我国动力锂电池的报废量约1.2万吨,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激增至约24.8万吨。废旧动力锂电池集中“退役”,无疑给回收产业带来了机遇。


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既能够提高电池原材料循环利用的水平,又可以规避废旧动力锂电池给人和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目前动力锂电池重要有两个回收模式:一是梯次利用。梯次利用的技术难度不高,几乎每家电池厂都可以做到,但选择、成组的成本较高,其解决方式是实现模块化。假如梯次利用的成本能够控制好,就能够带动低速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二是拆解之后重新做成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从电池材料利用率的角度上来看,理论上是可以把电池中的所有成分都提炼出来,但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在回收过程中如何减少和控制污染值得研究。


新能源车报废电池,不仅含有重金属,电解质也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回收利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二次污染,因此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由于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国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率较低。据统计,2015年报废动力锂电池数量累计为2万~4万吨,但对应的回收率仅为2%。2016年,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数量不足1万吨,回收率不到20%。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50万辆,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例达50%,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200万辆,保有量突破500万辆。动力锂电池回收率低,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比如资源约束方面,假如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问题不能较好解决,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导致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甚至受制于国外的风险。再比如生态环境方面,假如动力锂电池回收率仍然保持在当前的低水平,将有大量废旧动力锂电池流入私人小作坊或废弃,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建立成熟高效的回收处理体系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快制定更加详尽细致的行业标准。虽说2017年十二月一日《车用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开始执行,另一项重要的标准《车用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也于2018年二月一日起施行,但一些细节问题仍然困扰着相关公司,因此有必要加快制定更加详尽细致的标准。


另一方面,要建立电池编码追溯制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专家建议,尽快制定动力锂电池编码强制标准,建立动力锂电池数据库。这要工信、工商、环保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关于违法违规回收处理动力锂电池的小作坊进行严惩。


要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并非无解难题,目前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材料回收率已经达到90%以上。只要政府在做好引导和监管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公司建立价值交易闭环,那么,打造适应我国国情的新能源车电池回收体系,实现新能源车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并非遥不可及。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