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分领域着手循序渐进
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技术团队发起,并以周边高校资源为强力依托,基于新能源材料研究为基础,成功研发并制造出了高安全、高性能的能量型和功率型锂电池。
2015年,投资人和原有股东共同成立了上海纳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后,全资收购苏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新成立泰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苏州纳新公司着力于提供轻型交通工具用锂电池和工业用锂电池成组产品;泰州纳新公司着力于电芯生产,同时致力于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锂电池成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上海纳晓能源科技负责人吴晓东告诉记者,在创业初期,公司首先瞄准的是工业领域,也就是包括移动搬运机器人、电动叉车等中型动力的运用领域。“因为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军汽车动力,而在此之前必须有一个发展过程,刚开始产能还不达标,如何做汽车动力?所以我们专门找了一个细分领域做尝试。”
储能领域一样以小见大。吴晓东说,“事实上,在如汽车这样的大动力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中型动力中更容易被发现。”他进一步解释说,以中型动力的工业叉车为例,首先,其作业状态稳定,叉车的工作强度、作业环境作业空间比较固定,有利于进行新能源的测试和应用。
其次,叉车方便新能源的添加。氢能源需要加氢站,电池需要充电,在叉车上使用可以避免汽车行业的续航里程的限制弊端。另外他提到,叉车的用量大,可以首先从叉车开始商业运作,待技术成熟后向流动性大、管理难度更大的商用车领域推进。
利用纳米技术寻求新电极材料
那么锂电池安全吗?大家都知道,电池分为正负极,电能的产生是靠电池内部自发进行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分别在正负两个电极上进行,因此在电池遭受挤压、碰撞时都会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电池内部发生微短路、不正确使用造成高温高压,都可能使电解液分解、隔膜破损,引发泄漏或燃烧等问题。
“锂电池的安全性与它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有密切联系。”在吴晓东看来,找到一种既不影响锂电池性能,又能保证安全性的新电极材料十分紧迫。有研究表明,目前磷酸盐类的电极材料热稳定性最好,用此材料生产的锂电池的安全性能自然也最好,目前市场上普遍采用的磷酸铁锂也属于这类材料。
然而,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能力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电动汽车等大容量电池的应用中受到局限。它的“同胞兄弟”磷酸锰锂的出现则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传统的制备方法不适用于它。吴晓东解释道:“这就必须用到纳米技术改性,也就是将大量尺寸在30-40纳米大小的磷酸锰锂纳米颗粒‘堆叠’起来,而在每个纳米颗粒表面再用2-4纳米厚的碳进行包覆。”由此,眼下纳晓锂电池的优势恰恰在于,以纳米技术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温度适应性和循环寿命。
用一组数据对比可知,在循环寿命方面,纳晓锂电池3C大电流100%DOD,放电4000次剩余容量不低于82%,而市售电池1C100%DOD,放电约为1000次;宽温度适用性方面,纳晓锂电池在-25摄氏度的情况下,放电容量仍大于90%,而市售电池在-20摄氏度时,就几乎无法放电了。
另外,在大电流充电上,纳晓锂电池可做到室温下,实现大倍率大电流(3C-4C)充电,-10摄氏度下仍然可0.5C充电;而一般电池,最大则允许0.5C倍率充电,低于0摄氏度时不允许充电。
工厂年产能将达10亿瓦时
纳晓的企业精神是以“品质、专业、创新”为核心,坚定“诚信、永恒、共赢”的信念,和谐发展。其理念则是为社会提供高效、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出行更经济、更绿色、更便捷。
成立至今,纳晓获得了“安全式锂离子电池装置”的发明专利。除此以外,还获得了包括“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装置”、“泄压式安全锂电池”、“智能均衡式锂离子电池装置”等15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目前,其收购的苏州纳新工厂面积为4800平方米,泰州纳新公司占地面积为50亩(厂房面积为4万平方米)。泰州纳新一期工厂于2016年元月开始量产,其年产能为2亿瓦时,二期厂房已于2015年11月开始建设。泰州纳新二期投入使用后年产能为10亿瓦时,届时将为更广大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本文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