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迎百亿市场空间 截断“地下回收”迫在眉睫

2019-08-22      809 次浏览

一场蔚为壮观的动力电池“退役潮”近在眼前,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也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而来的百亿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存在“地下回收”的隐忧。


记者关注到,不少“小作坊”似的企业,打着有正规回收资质的幌子做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业务,给环境以及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健康发展增加了风险。


面对“地下回收”的乱象,北汽新能源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风险,更重要的是行业和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将已发布的相关管理规范及标准体系落实到位,整治当前一些不规范的小作坊承担回收利用主体的局面,由于这些小作坊不具备相关资质,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及环保风险。”


进入大规模报废期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迎来“退役潮”。


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强劲发展,2015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由16GWh增长到57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


随着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攀升,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也变得愈加迫切。


“目前业内普遍的看法是: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小于20%,是可以满足汽车使用的;当衰减在20%~40%之间时,是可以满足梯次利用的;当衰减在40%以上时,再进行再生处理。”北汽新能源方面告诉记者。


而根据招商证券研究,按动力电池4~6年使用寿命测算,2014年产动力电池在2018年开始批量进入报废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产生约24万吨的退役锂离子电池,2022年将产生53万吨退役锂离子电池。


按照4年的使用寿命测算,2018年是动力电池回收元年,2019年迎来动力电池规模报废期。


与此同时,伴随着大规模报废期的到来,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商机也逐渐凸显。


按照未来智库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19~2025年动力电池的市场空间有望超过600亿元,复合增速50%。


其中2018~2020年,梯次利用空间共计47亿元,到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将达171亿元;2019~2025年,三元锂电池中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空间约为436亿元。从数据来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是一片潜在的蓝海市场。


“地下回收”存隐忧


有商机也有隐忧。


铅酸电池回收特有的“黑作坊”现象,动力锂电池也没能避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动力锂电池也存在“地下回收”的隐忧。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动力电池回收”的关键词,搜索结果便自动推送很多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厂家的广告。其中,不少“小作坊”似的企业,打着有正规回收资质的幌子做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业务。


记者随机拨打一家名为东莞市东记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的电话,表示要出售比亚迪唐的报废动力电池。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有回收网点,可以上门回收,9000元/吨。记者关注到这家公司的回收价格比市场上的8000元/吨微高。就回收的用途,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回收过来,(公司)自己进行拆解提炼金属(销售)。”


就是否具备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能力和资质,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有资质,但没有(在官网)发出来。一部车要卖的话,我们不出示资质。我们去年拿到的资质,另一家公司注册(拿到的)。其他的不方便透露。”当记者表示要去北京网点了解情况时,上述工作人员仅表示:“我们可以上门回收。”


与此同时,记者从官网看到,这家企业主要做18650电池、手机电池回收、平板电脑电池等电池回收业务。那么到底是否具有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能力和资质?记者查阅天眼查发现,这家公司的股权结构简单,并没有挂靠在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旗下。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浙江徽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贑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行业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不专业、不正规的回收、拆解危害极大。由于不具备拆解能力,一些小作坊似的企业会用很粗暴的方式拆解,只拿走有价值的部分,剩下的部分不会花成本去处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动力锂电池污染主要有两类:一是重金属污染。电池正极材料中含镍、钴等重金属,不经专业回收处理会造成重金属污染。二是电解液污染。电解液溶质LiPF6属有毒物质且易潮解,会造成氟污染,溶剂会造成水污染。


上述动力电池行业的从业者告诉记者,三元锂电池中含有钴、镍、锂、锰及稀土等重要的矿藏资源,若未能有效回收并利用,将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亟待截断“作坊式”回收


“如果要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风险,更重要的是行业和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将已发布的相关管理规范及标准体系落实到位,整治当前一些不规范的小作坊承担回收利用主体的局面。”北汽新能源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家应该严格查处不符合国家规范以及环保安全不达标企业;淘汰一些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废电池回收企业,严格查处二手回收商及个人收购废旧电池,加大废电池溯源体系管理,避免废电池流入到不法商贩手里。”天能电池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那么谁来回收合适?根据《调研报告》,目前构建的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中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生产者主导,由汽车生产企业利用销售渠道建设退役电池回收体系,回收退役电池移交综合利用企业处理或与其合作共同利用电池剩余价值;另一种是以第三方为主体,由梯次、再生利用企业与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共建共用回收服务网点,集中回收合作企业新能源汽车的退役电池。


记者关注到,为了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在国家的支持下,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构建了回收体系。目前,北汽新能源、广汽三菱等45家企业已设立了3204个回收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表示,动力电池回收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不少整车企业尚处于启动阶段,很难盈利。


北汽新能源方面就告诉记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于车企而言是一项新业务,现在正以内部创业的模式推进这一工作。“既然是创业,前期肯定会进行各类资源投入,包括设备、厂房、人才等,这三年尚未实现盈利。”


在当下车市寒冬的大背景下,做这项业务会不会成为车企的负担?北汽新能源方面回应称:“在当前的大形势下,确实需要魄力和勇气加大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这项投入不会是负担,而会是投资,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也能为履行环保责任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