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大量退役动力电池亟待处理的风口,业内关于梯次利用的话题探讨日趋热烈。
在近期举办的高工年会上,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在演讲中提到,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带动下,储能电池技术经济性不断提高,配套合适的储能系统和创新运营模式,锂电储能市场拓展可能会很快。储能有两个应用反向:1)存量应用的升级替代,部分领域使用的传统储能系统将被具备高性价比的锂电储能系统取代;2)新型应用的开拓发展。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
“但我们在开拓锂电储能市场时一定要消除两个误区:一是直接拿动力电池做储能电池,对此要非常慎重。储能系统运营对电池寿命要求非常高,而动力电池寿命并不适合。”黄世霖特别强调,二是业内经常谈论梯次利用,从目前来看退役动力电池不太可能用于梯次利用。
中国铁塔能源创新中心高级总监刘春华
同样在高工年会上,中国铁塔能源创新中心高级总监刘春华表示,中国铁塔已把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上升为讲责任、讲担当、讲政治的系统工程。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公司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已初具规模,同时总结出一套相对系统的商业模式、管理流程、技术规范、安全标准等。
中天鸿锂总经理陈进昭
此外,中天鸿锂总经理陈进昭在演讲中进一步深入分析道,退役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大体上主要有几类市场:一类是小储能,目前以中国铁塔为标志,有大量的退役电池在中国铁塔的储能基站上使用;另一类是低速车、快递三轮车、外卖两轮车,中天鸿锂主要聚焦在快递三轮车和外卖两轮车上面,目前已经有比较大的梯次利用的数量在市场上投放。
“只要技术处理得当、商业模式可行,退役动力电池可以再梯级利用于小储能、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低速车、路灯等多个领域,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陈进昭说。
表面上看,黄世霖对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并不提倡,而刘春华与陈进昭则积极倡导探索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双方观点完全“对立”,但如果深入了解了双方所持观点背后的立场与缘由,其实就能理解并不矛盾。
作为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独角兽”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之一,黄世霖正在大力推动储能电池的规模化运用,因为这是公司成立之初就确立的另一个业务方向。在黄世霖眼中,未来储能市场会比电动汽车市场还要大。
黄世霖认为,锂电储能系统主要分为能量管理系统(EMS)、能量接入系统、能量转换系统(PCS)及能量存储系统(Pack)四部分,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1、发电侧应用,包括光伏、风电、火电等;2、输配电侧应用,用于输配电过程中的调频、调幅;3、用户侧应用,削峰填谷、智能电网及未来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等。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领域的储能系统技术要求一点不比动力电池低,甚至更高。未来的储能系统一定要做到一万次以上的循环,才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性。
而退役动力电池能否胜任如此高要求的储能系统大规模运用?
黄世霖阐释,目前很多公司在做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面的研究,CATL也在做。把到了生命末端的电池拿来反复地充放电,然后再把它解剖开,看看在物理层面有什么变化。目前,梯次应用电池基础数据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在生命末端到底会发生什么,这件事情其实是个问号,弄明白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于储能系统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4000个循环的动力电池衰减到2000个循环,如果装在储能系统里面,仅仅做削峰填谷的话,磷酸铁锂能用三到四年,而三元电池只能用两年,经济性算不过来;其次,动力电池如果从回收到运输再进行检测,再做成储能系统的话,实际上隐形的成本非常高;
再者,目前汽车主流电池是三元电池,生命末端的三元电池现阶段拿来用于储能还不够成熟。如果系统设计得不够好,或者系统超期服役的话,留下的安全隐患会非常多;最后,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会分开,动力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后循环寿命会越降越少,再拿来做梯级利用,可能性就更小了。
由此不难看出,黄世霖与刘春华、陈进昭所提的梯次利用领域完全不同,对于锂电池技术性能要求差异巨大,才造成了观点上分歧的假象。
刘春华所代表的铁塔公司,是将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于通信基站的备用电源。据了解,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只是用于备电场景,大部分时间是不放电的,一旦断电才放电。有些区域电力稳定可能一年都放不了几次电,差的区域可能每天都会放电。梯级电池好的大概有1000次循环寿命,差的400次左右(铅酸电池寿命也在400次左右),足够用于备电场景。
而陈进昭代表的中天鸿锂,是将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于快递三轮车和外卖两轮车等领域,主要与铅酸电池进行PK。只要技术处理得当,配合适当的商业模式(中天鸿锂自创“以租代售”的商业模式,尽量延长电池使用年限,获取更多的租金,梯级利用完后再冶炼回收原材料),磷酸铁锂电池性价比可以做到比铅酸电池更好,因此才被“实证”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被梯次利用的都是循环寿命更长的磷酸铁锂电池,而三元电池由于金属材料价值高,直接拆解经济价值会更好,这一点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