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亚洲电池企业在欧洲的积极布局,欧洲各界人士终于意识到,如果欧洲不能建立自身完整的电池供应体系,对欧洲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将不利。欧洲各级政府开始筹备设立电池产业联盟,车企也进行牵头协调,组织生产力量。
欧盟成立电池产业联盟
汽车工业是欧洲多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其销售额占欧洲GDP的7%。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欧盟汽车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制造业的11%,占所有劳动人口的约5%。目前,环境保护等因素正推动汽车工业加紧由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过渡,现下欧洲动力电池部分的主动权却牢牢掌握在亚洲企业手中,这对欧洲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不小的隐忧。
由于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欧盟十分重视对电池产业的开发和电池技术的积累,以争取实现电池技术和产能方面的独立。分管交通和空间的欧洲委员会副主席马洛什·塞夫科维奇曾表示,欧洲需要防止自己在技术上过度依赖竞争对手。2017年10月,欧盟成立了电池产业联盟,除众多车企外,还有电池厂商Northvolt和化工企业巴斯夫、索尔维。另外,包括欧盟结构基金和欧洲投资银行等提供的数十亿欧元已准备就绪,将共同为大型生产工厂提供资金。根据欧盟的计划,未来只要欧盟企业的车用电池研发涉及到多个欧盟成员国,则成员国政府将允许对研发资金进行百分之百的补贴。
其中,德国对于推动电池行业发展最为积极。
在1月1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董事总经理Joachim Damasky表示,未来3年,德国将有超过400亿欧元投入到动力电池系统开发中。他透露,当前德国已建成充电桩总量约1.3万个,同时,该国还将大力推动汽车企业研发新型电池,并正在与多国商议欧洲电池联盟项目。其他国家中,法国、波兰也对组织电池联盟态度积极,法国与德国将在电池制造领域深入合作,并于2018年年末联合发表《法德电池制造宣言》。波兰在吸引大量亚洲企业的同时,也与德国开展电池领域合作,去年9月,波兰企业和技术部长Jadwiga Emilewicz表示,这些公司可能成为欧洲国家合资企业的一部分,与亚洲大型电池生产商竞争。
车企也是电池本土化的积极推动者,尽管其中的不少公司都与东亚大型企业签订了供货合同,但欧洲多数车企仍希望打造更稳固的供应网络。2018年12月11日,戴姆勒宣布,该公司将投入10亿欧元打造动力电池生产网络,其中位于德国卡门茨的首家动力电池工厂已投产,还将在卡门茨建设第二家动力电池工厂并在德国斯图加特和辛德芬根建设两家工厂。
新技术或成突破口
由于在现有的电池产业链中已经落后于亚洲企业,欧洲电池企业想要在未来完成逆袭,局限于眼前的技术绝非上策,加大研发类似固态电池这样的全新技术领域才是正解。引领新技术研发,“弯道超车”或许能给欧洲一丝机会。
理论上拥有更强性能的全固态电池正成为欧洲的重点研发对象。去年8月大众发布的二季财报中显示,大众将计划自主生产固态电池,可能从2024或2025年开始批量生产。大众已投资1亿美元,与硅谷电池新兴公司Quantum Scape组建一家合资企业。宝马公司将携手电池技术公司Solid Power共同研发全新的固态电池。Solid Power之前宣称,其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迎来了突破,其产品电量为传统锂电池的2~3倍。
法国的帅福得公司预计将于2020年年初开始大规模生产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其与西门子、曼茨和索尔维组成联盟,一起研发高密度液体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从而与亚洲电池制造商强力竞争。法国博洛雷准备得更加充分,其装备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Bluecar” 已有2900辆投入使用。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作为追赶者,欧洲有其自身优势。欧洲具有非常强大的汽车工业和化工工业,研发创新能力非常强。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欧盟已经有大手笔投入。此外,伴随欧洲车企向电动化转型,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将成倍增长,欧盟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本土车企使用本土企业生产的电池,刺激本土动力电池制造商成长。
欧洲目前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行业价值产业链失衡,不能吸引资金进入研发领域。与其他产业相比,在电池产业的价值链中,钴、锂等原材料生产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利润,另一部分则属于电池制造商,而在电池研发端则具有资金投入大、技术进步难、收益相对低等特点。Northvol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卡尔松表示:“这条价值链有点失衡,这是欧洲涉足企业数量有限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欧盟和欧洲各国政府大手笔投入研发领域的原因之一。
结合欧洲汽车和化工行业百年来的扎实基础与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欧洲的动力电池行业有望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一环。
原标题:谋求车用电池供应独立——欧洲电池市场分析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