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的“超越”

2019-06-26      1013 次浏览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出行工具之一,汽车已经落入发展的下滑区间,产业变革已成必然之势,并快速到来。相比之下,电动自行车却在不断加速“超越”。


6月18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新一批次的电动自行车公告目录库,再次增加了148家企业、157个品牌的400个电动自行车车型,而这距离上一次发布刚刚过去42天。


就车型丰富性而言,自2011年12月6日首次发布电动自行车公告目录以来,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公告目录库已收录917款车型。


浙江省经信厅副厅长诸葛建在更早之前的答记者问中曾表示:“目前,浙江省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全国排名第三。”


在政策层面,浙江省在1998年就推出了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准许在全省上牌的产品目录》;在保有量上,目前,全省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生产企业约150家;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塑料件、电机等产业链条上,其零部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0-80%。


这就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除了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享汽车之外,电动自行车正在成为一个更易普及的短途出行选择。


2018年,天津、江苏、河南、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电动自行车累计产量均在百万辆以上。


就市场而言,我国电动自行车企业的规模和质量都在提升。目前,雅迪、新日等两轮电动自行车企业已经上市操作。新日2018年度财报显示,2018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1亿元,同比增长13.14%。


接下来,加大研发资金占比,由低成本向高技术创新方向转型,将给电动自行车行业注入新的效益和发展机遇。


根据第十九届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主办方统计,今年的企业意向成交额已突破80亿元,比去年增加10%以上。


电动自行车是以车载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的,同时搭配脚踏骑行方式。相比汽车五大总成,电动自行车结构比较简单,核心部件主要包括车体、电气系统、操纵系统等。而且售价相对便宜,目前,一般电动自行车的售价普遍在2000元左右,具备购买、更换、使用的低成本和高便利性。


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比如只能作为短途代步工具,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管理体系与认知有待提升,安全隐患及规范管理问题等。


作为民生产业的一部分,发展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必要性在于,我国人口众多,汽车普及与出行诉求之间存在供给差距等。然而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成本更具优势,因此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目前,产业的变化趋势,一是管理规范日趋完善,新标准更贴近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发展前景向好,在2017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自行车生产和消费国。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的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就已双双超过90%。


未来,新管理规范的出台对电动自行车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电动自行车产业的“超越式”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01


一升一降之间的机遇


产业规模差距拉大是超越的开始。


如今,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产量和增速都超过了汽车行业,尤其是在增长速度方面。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电动自行车产量为3277.6万辆,同比增长5.28%,480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58.8亿元。


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生产完成2780.9万辆,同比下降4.2%。


“谁”在推动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


1983年,上海自行车二厂生产了我国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款产业化的电动自行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从发展状态看,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主要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线品牌企业,比如新日、雅迪、爱玛、绿源等,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更新和销售网络的建设,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生产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低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其产品类型主要以低档次、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占有份额逐步减少。


没有过多的高成本配件注定了电动自行车较低的使用成本,也因此成就了普通百姓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口、消费水平与习惯、牌号管理制度、跨区域销售等,都会对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其中,消费能力与认知理念的提升,倒逼着电动自行车企业推出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深层次考虑如何获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接受度和认可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去年增加8.68%,比2013年增长了54.1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去年增加8.36%,比2013年增长了50.17%。


与消费水平提升“同步”,最近几年,交通拥堵的地区也在增加。伴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大部分城市,甚至农村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也开始突显。


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榜(选取100个主要城市),截至到2019年6月21日,全国有39个城市的交通处于亚健康状态,日累计拥堵经济损失7737元。


在方便快捷、环保低碳的优势之下,电动自行车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相反,汽车产业却一直在下滑。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前五个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23.7万辆和1026.6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均下降13%,降幅比1-4月分别扩大2和0.8个百分点。


汽车市场乏力主要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部分地区国六排放标准提前实施、消费信心不足、观望情绪明显等因素影响严重。


02


走到优化管理的窗口期


在“负面”声中快速发展,市场刚需日益扩大推动的电动自行车产业,走到了亟待优化管理的关键口。


据了解,2018年浙江省三分之一的交通事故与电动自行车有关。


管理效用发挥不充分,电动自行车就会沿着更高重量、更快速度、更大体积的路线发展,这必然会带来安全隐患、城市秩序管理、事故防控等压力。


1999年应该是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当年,我国发布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但是由于内容制定的产业局限性,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火灾事故仍然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损失。


2018年5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了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指出对电动自行车产品由生产许可管理转为强制产品认证管理(3C认证)。新标准将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


新标准技术层面的调整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增加防篡改要求,防止产品出厂后被违规改装;


二是最高时速由20公里提高到25公里;


三是电机功率从240W,提高到400W;


四是含电池在内的整车质量由40公斤调整为55公斤;


五是强化骑行能力要求,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


六是提出防火阻燃和淋雨涉水要求。


一方面,新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在管理层面做到有法可依,推动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流通、交通秩序治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减少安全隐患,提升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


但是新标准也将会给企业,尤其是生产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比如新产品研发、生产线改造、零部件采购、现有库存车辆处置等,都将会给企业带来压力。


在使用层面,消费者的权限受到“限制”,浙江省提出“未经注册登记或备案登记的电动自行车禁止上道路行驶。”


从全国来看,各地方都在探索一种更加完善的产业管理之路。北京市、上海市、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等一些省市,都要求推行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行驶办法。


其中,北京市规定:“电动自行车经登记,取得本市电动自行车行驶证、号牌,方可在本市道路行驶;驾驶未经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对驾驶人处20元罚款等”……


03


电动自行车的未来机会


智能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必然趋势,但是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可能还没有来的那么早、那么迫切,目前的最大诉求依然是便利、环保和低成本出行。


但是,一些新型的电动自行车企业已经非常重视新的设计语言,以及新科技的应用,都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加速推进,以期抓取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基本有着共同的趋势。


相比于日本、德国、美国、越南等国家,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市场更大。虽然在使用环节稍有差别,比如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推动作用明显,日本走的是轻量化、低价化路线,美国更注重高品质车型,欧洲一些国家主要是“运动化”和“年轻化”。但是国内外的共同点在于,都会针对不同购买群体设计不同类型的车型,而且都在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力。


当宁德时代、蚂蚁金服、哈啰出行联手开辟电动自行车新战场的时刻,整个产业不得不面临一种新的改变,开启开始新的征程。但是很明显,他们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用户数据打通、资源共享、线上线下盈利模式探讨等方面。


而整个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挑战则大得多,比如宏观经济波动、管理政策切换、以及行业增速放缓等对规模化和盈利造成影响;新国标实施带来生产工序调整的成本增加;零部件标准提升带来材料价格波动;产业集中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等。


但是总体而言,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深普通消费者绿色出行理念的行业背景下,电动自行车强化的个性、便捷、低成本优势,或许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从而抢占未来用户的出行选择。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