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燃料电池产业链,海外优势显著,国产加速突围

2019-06-14      786 次浏览

高端装备行业专题报告:解构燃料电池产业链,海外优势显著,国产加速突围

机构:广州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员:司伟,于栋

产业链概况:产业化将近,上游是核心

上游:技术含量高,膜电极成为核心突破口。当前,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和金属双极板国内仅能少量生产,几乎被国外所垄断,亟待技术突破中游:国家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新能源车形势下,多家系统集成商涌现,起步快

下游:以商带乘,短期内以商用车为主

供应链配套关系:海外优势显著,国内亟待突破

1.海外龙头供应链:美日韩供应商三分天下,短期内国产分羹难

日韩系车企:供应链相对封闭,集团内部自研自给为主。丰田通过投资持股,构建内部供应体系;本田自主研发为主;现代设立子公司自产膜电极。

欧美系车企:供应链相对开放,互为合作对象。奥迪与现代共享专利,与巴拉德合作研发电堆;奔驰由集团或旗下子公司自主供应,东岳集团是其质子交换膜供应商;通用与本田联合制造燃料电池系统。

海外电堆厂商:掌握核心技术,内外部共同配套。巴拉德掌握上游核心技术,零部件内外部配套兼具;普拉格供应商多元,两家中国企业进入其供应链:武汉理工新能源与安泰环境。

2.国内商用车供应链:中游系统蓬勃发展,上游部件国产进程加速

下游商用车补贴推广下,中游系统厂商蓬勃发展。《新能源车推荐目录》共有来自21家车企的93款燃料电池车型上榜,提供配套的国内中游厂商达32家。亿华通与国鸿重塑配套车型数领先,分别为20款和14款,占比21.5%和15.1%。

“剥洋葱”模式下,上游关键技术正在争取突破。我国燃料电池行业采用“剥洋葱模式”,沿“系统→发动机→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的路径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当前应用于运行车型上的电堆及零部件国产化程度偏低,增强自主研发,提高电堆比功率和寿命,加快规模化,是产业当下关键。

国内企业突围路径:三种技术来源+两类布局模式

三种技术来源:1)纯自主研发:以武汉理工新能源、新源动力、上海神力、江苏清能为代表;2)“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双线并行:以亿华通为代表;3)以技术授权、中外合资、对外采购等方式引进海外技术:以国鸿氢能、潍柴动力为代表。

两类产业链布局模式:1)全产业链布局:纵向拓展,实现供应链控制、规模扩张和联动效应;2)深耕细分领域: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构建优势。

未来看点:绑定下游优质客户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崛起

短期内:绑定下游优质客户的企业一方面享受下游整车的放量红利,实现增量降成本,一方面在实际运行中获得更多市场验证机会,提升产品性能;长期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通过国产化进一步降本,并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重点关注标的:国鸿氢能、亿华通(834613)、江苏清能(872589)、雄韬股份(002733)、武汉理工新能源、南科燃料电池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情况不达预期、政策推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