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液

2019-06-06      1072 次浏览

全球电解液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随着年份变化的趋势图。自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第一块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以来,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非常迅速。与其它充电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迅速成为国际电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利申请量在1992年开始至2000年间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增长期。

1622313B4-0.jpg

图1全球电解液专利申请趋势

随后至2001年,申请量出现一个短暂的下滑,这与1999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开始商品化有关,由于用聚合物电解质代替了液体电解液,安全性、薄型化和轻量化等优点突出,渐入广大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视野,因而分担了部分研发投入,受其影响,电解液的研发和专利申请量一度陷入低迷。然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偏高等问题始终存在,加之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迅速增长,在2001—2008年,电解液的专利申请量再次崛起,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

其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申请量下滑,而后从2009年至2013年,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如中国、日本)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使得全球新能源汽车迅速兴起,以及近几年消费电子产品和储能等市场的快速发展,申请量出现井喷式增长,这表明电解液相关专利技术仍处在一个活跃期,可以预见后续将会出现更多的专利申请。

此外,综合电解质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技术主题的趋势分布来看,有机溶剂和电解质锂盐技术领域的专利年申请量稳步增长,总体保持平稳;自1992年BESENHARD等首次将CO2用作成膜添加剂添加到电解液中,并发现其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之后,添加剂逐渐成为电解液研究的重点,专利申请量一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至2008年,一直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随后在2009—2013年间申请量呈井喷的状态。相比之下,电解质锂盐的专利申请量较少,一直保持小幅波动性增长态势,这是由于目前商用的电解质锂盐LiPF6在电导率、稳定性以及对负极稳定等方面综合性能最好,作为电解质锂盐暂时无可替代,而其它锂盐在商用方面遇到了瓶颈,短期内无法突破,因而申请人对该领域的投入和专利布局相对较少。

1.2技术主题分析

专利申请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各个国家/地区对该领域的战略部署及技术水平,为此,按照专利申请人来源国进行统计,得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技术领域各技术主题在主要原创国家/地区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日本在电解质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3个技术领域全面领先,显示出了强大的研发实力,这与其国内存在众多的电解液强企息息相关,如宇部兴产、三菱化学、富山化学和三井化学均为世界主要的电解液供应商,森田化工、关东电化、SUTERAKEMIFA和StellaChemifa是世界主要的六氟磷酸锂供应商,这些强企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本土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据统计,日本宇部兴产和韩国ECOPRO两家公司的电解液市场供给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

1622316331-1.jpg

图2全球电解液主要原创地区技术主题分布

同时,对比各国在各技术主题的专利申请分布情况,均是添加剂的申请量最高,其次为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最少,这表明各国均看好添加剂的发展前景,对其投入的研发和相应专利布局较多,可以预测以后也必将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热点之一。

进一步,为了解电解液领域各技术主题在全球的专利分布情况,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得到表1,其中如一件专利同时涉及多个技术主题时,便同时将其分入相应的技术主题中。

162231O34-2.jpg

表1全球电解液各技术主题专利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电解质锂盐中专利申请最多的为P中心原子的锂盐,其次为B中心原子的锂盐、混合锂盐。目前对锂盐的研究一方面是对LiPF6的改性;另一方面是寻找能替代LiPF6性能更好的新型锂盐。

P中心原子的锂盐可分为LiPF6的无机锂盐和含P有机锂盐,调研以上专利不难发现,含P有机锂盐占据多数,这说明在LiPF6的发展遇到瓶颈时,含P有机锂盐成为研发侧重点,如由Merk公司研发的LiPF3(C2F5)3(简称LiFAP),其具有与LiPF6相当的电导率、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和抗氧化分解性能,被认为是最可能取代LiPF6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新型锂盐,然而生产成本较高,一直并未得到实际应用,因而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后,或许有望成为新一代锂盐的航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混合锂盐占据了较多申请量,已引起不少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将多种锂盐配合使用,取长补短,以改善电化学性能,可能将成为锂盐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有机溶剂中最常用的仍为碳酸酯和醚类溶剂,故申请量较高。单一的溶剂无法同时满足电池性能所需的各种要求,因而通常是混合使用,典型的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体系、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体系等。企业在固有的溶剂体系下,尝试其它混合溶剂的开发以及新型溶剂(如羧酸酯、腈、砜、离子液体类溶剂)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

添加剂的功能种类较多,可以看出,涉及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添加剂申请量占据最多,其次为提高电导率、防过充和提高低温性能等方面,三者专利申请量相差不大。目前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添加剂(如含磷阻燃剂的烷基磷酸酯)、提高电导率的添加剂(如乙酰胺以及衍生物)、防过充添加剂(如还己基苯CHB和联苯BP)、提高低温性能的添加剂(如甲基乙酸酯MA)和改善SEI膜性能添加剂(如碳酸亚乙烯酯VC)均有相关专利研究,然而,添加剂一般是改善电池某个方面的性能,为此电解液中常混合使用几种添加剂达到相应的效果,这无疑将增加成本,因而,预测未来新型多功能添加剂的研发将成为热点之一。

1.3重要申请人分析

表2列出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申请人。可以看出,位于前三强的分别为韩国的三星、LG和日本的三菱公司,申请量分别为308件、252件和233件。日本的索尼紧随其后,位列第四位,申请量为205件。其中,日本申请人占据七席,足以说明日本在该领域具有绝对的整体优势;韩国申请人占据两席,表明韩国在该领域发展相对较为集中,技术主要集中在两家大公司手中。而中国仅有ATL公司以99件的申请总量位列第十,间接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虽多,但都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差,明星企业匮乏,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在该领域发展存在明显不足,难以与其抗衡,应当引起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重视。

表2全球电解液专利重要申请人排名

16223112b-3.jpg

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专利分析

为了解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专利技术发展和分布情况,本文对涉及该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分为国内申请和国外来华申请,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2.1中国专利申请趋势

图3为中国电解液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随年份变化的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国内申请人对其投入的研发很少,申请量较低,可见,在该领域,我国从基础上已落后于它国。而后专利申请量从1997年开始缓慢增长,至2002年增速加快,到2008年出现第一个申请高峰,随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申请量下行。为防止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下滑,国家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和《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试点通知》,以上政策的出台大力促进了国内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电解液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开始上行,整体趋势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相近,也间接说明我国专利申请拉动全球增长的作用明显。

16223115B-4.jpg

图3中国电解液专利申请趋势

此外,综合国内和国外来华专利申请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0年才开始在该领域有持续的投入,随后国内申请人开始发力,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国外来华申请量,这表明国内申请人逐渐加强了对该领域的投入和研发,专利保护意识提高,这也与国内政策环境的驱动有关。

2.2技术主题分析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国内各省市的技术主题分布情况,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专利申请量位于前三强的依次是广东、福建和江苏。分析以上地区,不难得出,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锂离子电池研发主体聚集地。广东省汇集了众多国内知名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如比亚迪、东莞新能源、海洋王、新宙邦和广州天赐等,这类企业研发实力雄厚,又较为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提高了广东省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同时加之该地区对发展锂离子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政策引导和环境治理所需,因而申请量位居第一。福建和江苏同样汇聚了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如福建的宁德新能源、江苏的国泰华荣,为该省市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故申请量也位居前列。

1622315a0-5.jpg

图4国内电解液专利申请主要省市技术主题分布

从单个地区对于不同技术分支的布局来看,各地区申请人都是对添加剂技术领域最为重视,其专利申请量也相对较多,其中,尤其在广东、福建和江苏等地,相比于其它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添加剂技术领域的专利量位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与全球地区技术主题分布情况一致。

随着跨国经济体的发展以及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促使各国申请人纷纷在国外进行专利布局,以提高产品的自身竞争力,抢占市场,因而了解国外企业在华专利布局情况便尤为重要,为此对国外企业在华专利申请电解液技术领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电解液技术领域中各技术分支同样均是日本处于领先的地位,其次为韩国、美国和欧洲,反映出在该技术领域中,各国同样注重在中国的专利布局。

1622312443-6.jpg

图5国外申请人在华专利申请电解液技术领域分布

进一步,为了解电解液领域各技术主题在我国的专利分布情况,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得到表3,同样地,如一件专利同时涉及多个技术主题时,便同时将其分入相应的技术主题中。

表3中国电解液各技术主题专利统计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专利技术分析

1622311926-7.jpg

从表3可以看出,电解质锂盐中专利申请最多的仍为P中心原子的锂盐,其次为混合锂盐、B中心原子的锂盐,另外两种锂盐占比较少,说明除目前主流的LiPF6外,含P有机锂盐、混合锂盐和B中心原子的锂盐的研究较多,将来有望成为LiPF6的替代品。在早期LiPF6的制造技术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企业,并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价格居高不下,直至国内企业如多氟多、广州天赐和九九久等纷纷投入相应的研发中,促使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价格才回归理性。因而,企业在未来的研发中,在固有的LiPF6为主线的基础上,可以一方面在研发搭配其它锂盐做混合锂盐体系的同时;另一方面着眼于新型锂盐的研发以及混合锂盐的推广使用,提前规划,尽早布局,以免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同全球电解液技术主题分布趋势,有机溶剂的专利申请中,碳酸酯的申请量最高,其次为醚、羧酸酯、腈和砜类溶剂,说明碳酸酯类溶剂的地位短时间内无法撼动,混合溶剂的使用仍为目前主流。

碳酸乙烯酯(EC)是目前大多数有机电解液中的主要溶剂成分,但常温下为固态,提纯困难,电池级EC的研制一度成为辽宁生科隆化工实业公司难题项目,制约了其发展。可见,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新型溶剂的开发才是突围之道,而混合溶剂体系的改良也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良策。

添加剂的专利申请中涉及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添加剂申请量占据最多,其次为提高低温性能和改善SEI成膜的添加剂。与全球分布趋势不同的是,改善SEI成膜的添加剂申请量明显较多,目前用于改善电极SEI膜性能最常用的添加剂为碳酸亚乙烯酯(VC),然而在该领域的两件核心专利JP4568920B2(申请日1999年1月18日,授权公告日2010年8月20日,专利权人: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和JP4470902B2(申请日2006年4月14日,授权公告日2010年3月12日,专利权人: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均掌握在日本申请人手中,使得国内企业在将产品出口至国外时受到制约。而由于二者均限定了电解液包含有VC添加剂以及一定含量范围的有机氯,使得国内申请人在短期内无法规避,这种现状倒逼国内电解液企业只能尽早研发出新的替代品,间接地影响了国内行业的发展,足见核心专利的重要性。因而,企业在加强创新的同时,应注重核心专利的开发,而对于受制于他人的产品,可联合兄弟企业,寻找在以上核心专利申请日之前的能够公开其权利要求的早期产品,并搜集有力证据,对其提出无效请求。

2.3重要申请人分析

表4列出了中国国内和国外来华排名前十位的申请人。可以看出,在国外申请人中,位于前三强的分别为日本的索尼、韩国的LG和三星公司,申请量分别为111件、107件和101件。其余申请人均来自于日本,表明日本和韩国企业比较重视我国国内市场,注重该领域在我国的专利布局,同时,韩国企业在该领域发展相对较为集中,技术主要集中在两家大公司手中,而日本企业发展则相对均衡,在该领域优势明显。

表4中国电解液专利主要申请人排名

1622314047-8.jpg

在国内重要申请人中,ATL、比亚迪和国泰华荣位列前三强,申请量分别为99件、62件和42件,不同于国外全部为企业申请人,在国内重要申请人中同时包括高校,这表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技术在中国同样引起了高校的重视,这也提供了企业和高校合作的良好契机;而企业排名靠前,表明企业在该领域仍是创新的主体。

结语

锂离子电池在全球发展趋势目前很强势,而电解液又是该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材料,可以预见其在未来的发展中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为此,本文作者从专利角度给出以下建议。

(1)加强自主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目前电解质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的常用物质虽已形成格局,众多核心专利掌握在国外申请人手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又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契机。企业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混合锂盐和混合溶剂体系的技术跟踪和演进,另一方面着力开发新型锂盐、有机溶剂以及具有多功能的添加剂,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组建知识产权团队,合理进行专利布局调研发现,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成型的专利团队,致使在专利的申请、保护和运营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

对此,企业应积极组建稳定的专利团队,提高专利撰写和答复质量,加强专利保护和运营。在专利布局方面,注重构建基础核心专利,在加强国内专利布局的同时,尽快加速海外布局,制定合理的专利布局策略,对于走出去的产品要预先判断侵权风险,尽可能提前进行专利保护。

(3)整合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申请人基本被日韩其龙头企业所包揽,分布较为集中。反观我国虽然申请量较大,但龙头企业较少,难以与国外企业匹敌。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行业集中度,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整合企业各自优势,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企业在锂电行业竞争力,以与国外大公司进行抗衡。

由于电解液技术有很多分支都涉及基础科学研究,国内也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其中,如华南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因此,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将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去;另一方面也可适当考虑专利收购、许可等知识产权交易手段,以消除后顾之忧或补强一些短板,从而谋求更快的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