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大众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发一场波澜不惊的动荡,从大众决定“碳中和”的那一刻开始,对于整个电动车产业而言,注定是一场“巨变”。
近日,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做出重要决策,将斥资10亿欧元,与欧洲动力电池初创公司Northvolt合作,在下萨克森州的Salzgitter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动力电池的初期产能将达到10GWh,将会在2022年底或者2023年初建成投产。
显然,大众的意图就是要摆脱第三方供应商的控制,将电动汽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么目前动力电池行业的局势是怎样的呢?大众为何在此时出手自建电池工厂呢?一旦所有的车企都自给自足摆脱了第三方的电池供应商,那电池供应商的未来又在何方呢?
动力电池陷入“供应不足”焦虑
动力电池短缺、供应不足已经是整个行业的人尽皆知的不争事实。
由于LG化学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奥迪不得不将今年e-tron电动SUV车型的产量由55830辆下调至45242辆,同时奥迪还计划推迟e-tronSportback版的量产时间,原定于今年量产,但可能因电池供应短缺已被推迟至明年。
无独有偶,特斯拉也因松下电池供应不足,限制了其Model3的产量,而对于特斯拉的财报下滑,马斯克曾一再强调,“目前的挑战主要是电池供应不足的问题,尽管去年公司把超级工厂的产能都改为Model3所需电池,但实际产量仅为设计产能的三分之二,已经严重影响到特斯拉畅销车型Model3的产量。”而且,特斯拉也曾表示正在寻求更多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显然,动力电池供应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特斯拉以及奥迪量产的进度了,可以说动力电池短缺已经成为不少车企电动化转型中的一大困扰了。
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无疑已经成为各大车企争相追捧的对象,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动力电池已经呈现出中日韩三国鼎立的局面,欧美本土没有一家有实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松下、比亚迪、LG化学、三星SDI、国轩高科、远景AESC、孚能科技、力神电池、比克电池。这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就占据七席,日本一席,韩国两席,而且排名前十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全球动力电池的88.7%,可以说目前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是欧洲本土企业短时间内难以撼动的。
而大众选择自建工厂,此举或许也早已看清了目前全球动力电池的局势,想要在这样以动力电池被动状态的局势下,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
大众主动掌握电池“话语权”
显然,大众也是不想让电池产能掐住自己的“脖子”,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车企,大众不想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
根据大众的规划,未来10年,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市场推出近70款全新电动车型,基于该集团电动化平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预计将达到2200万辆。同时,大众还预计,其仅在欧洲和亚洲,对电池的需求量将增加至每年300GWh以上。
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纯电动汽车的产能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正在迅速扩张,2019年底,茨维考工厂投产,产能将达到33万辆,是整个欧洲产能最高的纯电动汽车工厂;2020年初,上海大众的安亭工厂和一汽大众的佛山工厂将建成投产,达产后分别可年产30万辆MEB平台的纯电动汽车。如此看来,到2020年底,大众汽车集团纯电动汽车的产量将达到93万辆,成为全球范围之内,纯电动汽车产量最高的车企。
与汽车制造巨头相匹配的一定是动力电池大鳄,而大众也在“广撒网”布局自己的动力电池合作,其在华的合作伙伴分别是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和江淮汽车,其中一汽和上汽均已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只有江淮汽车目前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是国轩高科。同时,也不断的有传言要与国内的几家动力电池产合作,其中也包括比亚迪。
而自建电池厂也是百害而无一利,众所周知,在一辆电动车上,电池成本相当于整车成本的30%甚至50%,车企采购电芯、自产电池包可以降低电池的采购成本,并降低对电池供应商的依赖,根据目前的市场价显示,三元电池包的售价约为1.3元/Wh,而三元电芯的成本不到0.9元/Wh,因此自建电池工厂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
毋庸置疑,大众不断的提高其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预期,如此巨大的电池需求量,大众汽车集团不愿意使其在中国的动力电池供应过度依赖于其中的某一家,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动力电池洗牌“迫在眉睫”
一边是大众既“广撒网”又“自建工厂”为动力电池布局,另一边沃尔沃却将自己的动力电池供应商由此前的十家供应商精简到仅有宁德时代和LG两家。
其中,沃尔沃汽车与宁德时代和LG化学签订协议,将保证未来十年的电池供应,并且我们通过在每个地区拥有两家供应商,以确保未来供应链的灵活性。足以见得沃尔沃为了保证其汽车的安全性,将自己的供应商锁定在两大全球动力电池巨头身上,以免自己的电动车出现任何风险。
与此同时,宝马、本田、戴姆勒、捷豹路虎、PSA、大众、沃尔沃、现代等国际一线知名车企也将宁德时代纳入其供应商体系,以确保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供应。
面对快速增长的动力电池需求,不论是大众的自建工厂还是沃尔沃汽车精简供应商等这些车企巨头们快速夸张自己的动力电池版块,无疑将在动力电池产业中刮起一股惨烈的“博弈”。
但现实是动力电池巨头们的产能是有限的,但是它们的客户又多如牛毛扑面而来,对于车企而言,不仅要在短时间内绑定优质的产能,更要向前寻找和培育出新的供应商为自己留有后路。
不过,像大众这样的汽车制造巨头,一旦决定开始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对于第三方供应商而言,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打击,在经过惨烈的“博弈”之后,强者愈强,但可能会面临严重的产能不足,而弱者可能会在大浪沙中逐渐“淘汰”。对于车企而言,或许自建动力电池厂,自给自足恐怕也是一个难以扭转的大趋势。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全球电动化大趋势下,或许车企们只有提前把动力电池的掌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会在惨烈的竞争中陷入被动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