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行业的创新变革,都是一场利益争夺战的开始。
今年9月,德系传统豪车三巨头奔驰、宝马、奥迪相继亮出了各自的新款纯电动汽车,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顺应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走上了转型新能源的道路,其中不乏一些如BBA一样的传统汽车巨头。
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是大势所趋,对传统车企和新汽车势力而言,研发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汽车业界人士的话称:“此次新技术革命给传统汽车业带来的冲击‘是此前难以想象和模拟的’,为了争取转型,避免被技术浪潮抛下,传统车企正在危机感冲击下加速行动,为此也将承受“转型之痛”。
新能源转型潮涌至,车企前路坎坷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传统燃油车的市场地位已渐渐向后偏移,汽车市场正进行一轮新的洗牌。在此背景下,转型新能源成了车企的发展必选题,也成了一个新的创业风口。然而,正因为“风口”带有的“强迫性吸力”,“触电”后的传统车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有的是自愿转型,有的是被迫转型,但无论怎样,转型的疼痛是免不了的。
在目前的转型队伍中,比亚迪算是走在前端最快的一个。从造传统燃油汽车和电池到如今新能源汽车一梯队巨头,比亚迪的转型战绩难有敌手。据市面数据统计,截止2017年,比亚迪已经4年摘得全国新能源桂冠,3年蝉联世界新能源销量冠军。
此般傲人的成绩的确为比亚迪16年的转型路增添了不少欢笑,但有笑不意味着无泪,毕竟比亚迪还没有完全转型。据全国乘联会发布的2017年各品牌全年总销量数据可知,比亚迪2017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13%左右,但另一面,比亚迪2017年汽车总销量约40万辆,同比下滑17%左右。传统燃油车就占了总销量的3/4,而且销量下滑还不仅一点点,其中的笑与泪又有谁能懂?
当然,不仅是比亚迪,如今已成功上市的北汽、稳抓沃尔沃的吉利和奇瑞等也有了较好的新能源战绩,至于笑多还是泪多就见仁见智了。但这些一梯队企业毕竟只占少数,在转型浪潮下,更多的是呛水挣扎的,如今“岌岌可危”的力帆和“跌跌不休”的海马等就是其中一员。
自进军新能源领域开始,力帆的新能源转型道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亮过。
力帆320、620、X80等新能源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激起浪花,其还在2016年时涉及千辆新能源车辆不达标的“骗补”事件,企业市场口碑一度跌至谷底。而且今年的力帆更是深陷资金危机,据力帆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力帆股份目前资产负债率为75.02%。且截止10月份,力帆股份已进行了16次股权解押和质押。
目前为止,力帆在集团创始人尹明善的带领下仍坚定不移地走全面转型新能源道路。从近期力帆牵手新势力车和家、盼达用车发布“AI赋能出行3.0体系”和转战换电模式等行动可看出,力帆仍在为转型而努力着。
正如尹明善所说“吃得苦中苦,不过人中人;受得屈中屈,方为人上人。”,力帆要想迎来新能源光明,势必还有不少苦痛要承受。
长安汽车总裁朱荣华曾说过“我觉得谁不改革、不转型,都会死亡”。这话用在同样打算于2025年全面淘汰燃油车的海马汽车身上也适合。根据海马汽车发布销量报告显示,企业10月销量3713辆,同比下跌70.41%,且今年1-10月的总销量为5.9万辆,同比下跌46.39%。在销量“断崖”、“腰斩”的背景下,转型无疑是海马寻求生机的最后一公里。但在这种“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海马的新能源之路又能走多远?
这竞争种强者越强,弱者只会被淘汰。如今蔚来、小鹏、威马等造车新势力不断崛起;百度、腾讯、阿里等网络巨头强势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局势正不断升温。传统车企转型虽免不了变革之痛,但如若再不突破自我屏障,后续恐再难有立足之地,让所受痛楚付之东流。
转型伤口久久未愈,是传统与创新免疫所致
在政策的推动和资本的助力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势态,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然而,目前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仍然坎坷,其中除了受政策变动、市场竞争变化等宏观环境影响外,企业自身也占很大部分因素。
首先,企业实力撑不起新能源野心。新能源汽车从驱动原理上与传统燃油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是否能满足业务创新的要求至关重要。先不说资金,光是技术与人才就需要长时间的能力累积,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更可能会噎死。今年9月4日,国家工信部发布《公告》对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30家企业进行了撤销警告。30家企业中,不乏华晨、长安、广汽本田等传统车企。
其次,企业创新发展多是磨洋工。传统汽车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市场运营上都是成熟的,但新能源汽车不是。近年来,多数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模式、售后服务、业务延伸等区块上几乎都是用传统汽车那套按部就班进行,并没有全面且深入革新自身的转型姿态。
而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在成长期,行业规范、里程续航、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变数。可以说产品不创新也就意味着淘汰,如今蔚来服务中心、威马体验店、天猫汽车、苏宁汽车超市拔地而起,这不仅冲击了传统汽车的市场运营模式,更是对一些传统车企“磨洋工”的警醒。
最后,企业缺少理性规划布局。董明珠针对格力投资新能源汽车的话题表示过:“谁都想成为摘桃子的人,而我希望去栽一棵树”。在市场形态不成熟的情况下,的确有很多企业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摘桃人”。
正是因为缺少长远的规划布局,车企跟随着前人的转型步伐,多是深陷风口不可自拔的结局。那些新能源汽车租赁模式刚兴起时,凭借产量大、落地快的特点就吸引了大批转型新能源的传统车企,现在能活下来的屈指可数,实现盈利的更是少得可怜。力帆的盼达出行目前投入3年仍没有盈利的消息,目前就首汽GoFun、北汽GreenGo等活跃度高些。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新能源战场依旧适用,企业不前进等来的只会是坟墓。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不断向高处生长,传统车企要想早日脱离转型苦海,不能仅靠原有的资本划水,还要懂得利用新能源汽车的新势态来突破自身的前进屏障。就像面对巨浪时,企业可以选择在浪端劈浪滑行,或是在浪底被无情淹没。
破浪前行,车企新能源登陆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印度、挪威、法国等国家已相继宣布了全国性禁燃油车时间规划,新能源浪潮正越卷越高,汪洋大势已显。在此势头下,各类新能源生态蓝图不断变现,留给传统车企转型的时间已然不多。
一方面,建立生态性资本合作,避免成为炮灰。如今各界资本跨界入局新能源市场已成常态,市场竞争局势也变得更为复杂起来。目前,百度、阿里、腾讯等网络巨头都在布局智能汽车的生态建设,给车企带来了不小的发展压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巨头资本的同时也给车企提供了难得的开放性交流平台。车企可通过此类生态性平台建立多方资本合作,形成n+m=1模式抱团生长,在技术、资金和人力等资源上求同存异,在推动共同进步时也保障了自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将后市场运营提上日程,增大企业势力。目前的新能源后市场还存有很多空白,是一块值得车企耕耘的沃土。据亿欧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汽车后市场已达万亿规模,今年上半年,以同比增幅超过20%的速度急速增长。后市场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汽车落地的成功与否,车企在转型新能源时也不能放过后市场运营的建设,在充电设备、维修保养、保险业务、数据需求等方面都要加以关注,为企业多开辟一条新能源变现道路。
此外,利用智能技术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去年4月,上汽在集团前瞻技术论坛上提出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被汽车行业公认为是汽车未来发展的“新四化”,如今“新四化”正不断落地中。车企应摒弃新壳装旧车的做法,集合人力物力深耕智能领域,真正累积实力打造出创新性强、贴合市场人机交互需求的产品。通过智能技术+网络互联,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更甚者还可建设属于企业本身的新能源体系,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大势所趋下车企全面转型新能源只是时间问题,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不管如何,要想活下就要不停向前。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朝着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演变,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不能仅停留在企业内部,参与市场生态建设、跟上时代发展脚步,才是企业长久立足市场的关键要点。总而言之,想要活先变强,转型之痛止不住,那就强大到不怕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