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新能源产业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动力技术路线: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种动力的研发难度更多的体现在车企的研发意愿和投入程度上,如果一项技术的研发难度高、成功概率低、回本周期长,纵然可以形成技术壁垒,也无法形成全行业的规模效应,最终达到行业盈利的良性循环。
插电式混合动力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想要让脾气完全不搭边的两种动力系统如出自同一娘胎并默契配合起来,需要写入冗长的执行代码,让电控装置适应几乎每一种路况、每一种需求。目前,世界上能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厂家非常少,而制造一台既节能又澎湃的插混车更是世界级的难题,目前暂未有任何一家车企能实现。
纯电动其实算不上“新”能源,这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可惜,纯电动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展太缓慢了,以至于被内燃机全面超越,最终只能在21世纪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命题下选择重新复活。纯电动的解构与原理是最简单的,但“易学难精”。不过易学难精却不代表真的无法精通。比如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售出超过32万辆聆风的日产,目前这些车型已拥有40亿公里累计行驶里程,完美的0次电池重大事故。可见,以日产为代表的纯电动车龙头企业,已经在产品可靠性之上做到了极致。
燃料电池分为非常多种类,目前仅有氢燃料电池是主流。燃料电池的研发难度非常高,难学也难精。除了燃料电池本身之外,配套的制氢技术、运氢技术、储氢罐都是技术难题。打造一个“氢能社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愿景很理想,技术太前瞻。
其实不是研发难度越高,此项技术就越先进。历史上有太多复杂的技术不代表先进性了,比如目前只能被定位为“奢侈品”的机械手表,它的工艺极其复杂,计时精度却欠佳。
那么新能源未来之路谁来主宰?我们需要看待这个“未来”指的是多久之后的未来。如果是目前可见的20年内,那么以轩逸·纯电为代表的纯电动必然是主宰。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仅是过渡产物,目前销量远远不及纯电动,未来的份额只可能更低。
纯电动与燃料电池是未来的大方向,但各自在时间轴上的地位并不相同。纯电动是实用化的动力系统,目前就能用,以后更好用。随着电池技术日益完备,电芯的能量密度将在可见的数年内得到翻倍,全社会的充电配套设施也进一步得到完善。
燃料电池更节能,更环保,或许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后会有所作为,但目前谁也不会买,除非家里就能制氢。抱歉,我家暂无制氢工坊,但也不准备30年后退休时再买家里第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