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将重点拓展燃料电池汽车

2018-12-17      690 次浏览

导读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万钢认为,应认真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短板和竞争优势,着力提升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


日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再度发声,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文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出新的建议。


万钢认为,为顺应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叠加融合趋势,引领产业变革、支撑转型升级,应在五个方面同步发力。


一、尽快制定203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规划。


万钢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肩负着引领转型升级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双重使命。从能源供给侧来看,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量已超过40%,燃煤发电效率提升排放降低效果明显,并已走在世界前列,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规划,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提出全面实现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坚定各方信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能转换,确保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二、继续提升“三电”核心技术,并推进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增程式)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和产业化。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万钢认为,应认真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短板和竞争优势,着力提升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


万钢建议,应按照市场需求,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转型战略。他认为,整车产品要在综合能效,如高效率、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提高质量。同时,要把安全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指标,从动力电池的单体、模块、电池包、电—热管理以及结构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


在“三电”核心技术提升方面,他建议,应加强高能量动力电池、高功率燃料电池、高性能驱动和高效率能量回馈、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


由于我国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全球先行者,万钢认为,应协调推进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增程式)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当前要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攻克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和关键部件难关。”


此外,万钢指出,应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最佳载体,着力研发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鼓励跨界融合,构建和利用好开放共享公共技术平台。”


三、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并重点拓展燃料电池汽车领域。


万钢指出,2017年以来,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呈快速增长趋势,顺应趋势,应及时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充分利用内燃机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诸如稀薄燃烧、均质压燃、转子发动机等创新成果,促进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融合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现阶段纯电动汽车的短板是续驶里程和充电时间,尚不能满足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市场需求。为此,万钢建议,应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


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万钢认为,经过多年研发积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已形成自主特色的电—电混合技术优势,并实现了全谱型汽车“零排放”的关键技术方案。


同时,我国氢能来源广泛,拥有大量工业及低谷电等可供制氢的存量资源。


此外,上汽、潍柴、福田、长城等骨干企业已经明确规划、加大投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商业化。他建议,应继续支持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结合资源禀赋,开展区域商业化示范运营。


四、鼓励地方政府介入,加快充电桩、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万钢指出,经过调研发现,建成小区已有车位安装充电设施普遍较难,问题在于小区内配电侧由物业管理,由于无利可获而缺乏可持续性。他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小区物业收取合理的充电服务费,以提高物业协助安装和维护管理充电桩的积极性。


而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万钢认为,现阶段,我国仍把氢作为危化品管理,管理理念不同制约了我国氢能的利用。“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安全的氢能、加氢站和储氢罐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制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加强和完善氢能生产、储运和供销体系建设。”


五、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万钢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其生产成本逐步下降,应用优势逐步显现,具备了到2020年财政补贴退出的条件,政策支持应转向税收优惠、环保激励、碳交易、金融创新和路权支持等方面。


对此,他列举出八项支持政策。


一是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适时转化为碳交易机制,增强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生动力。


二是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战略支撑,赋予新能源汽车用户更多的路权和准购权。


三是加大支持分时租赁和共享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


四是认真研究2020年对纯电动、插电式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交通运行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车辆成本得到补偿和奖励。


五是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取消对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把产品技术的选择权交给企业和市场。


六是鼓励金融创新,开展新能源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并给予优惠贷款,使购买成本与使用成本互补;规范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


七是加强车用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储能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


八是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分地区、分车型实现汽车电动化,鼓励大中城市率先实现公交、出租、共享、物流汽车全电动化。


电池中国网认为,万钢的撰文中,更多提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衣宝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五所研究员、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勒殷实等业内专家都曾提出相应建议,在技术方面,应提高电堆的体积和重量比功率,为开发乘用车奠定基础,为商用车降成本;开展超低铂和非铂电催化剂的研究;同时,应尽快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的产业链建设。此外,应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和运行数量,以提升产业化发展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