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仅剩最后一个月了,一般而言,一个行业从投资爆发到洗牌仅需要三年的时间。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投资风口,吸引了大批资本投资;三年过去了,一部分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企业又迅速陨落,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有哪些企业面临困境?它们的问题都出在了哪里?笔者带您一起一探究竟。
两头挤压利润下滑资金危机成动力电池企业痛点
笔者了解到,配套产品进入工信部目录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从去年的200多家,降到90多家。目前中国有近百家动力电池厂,有的企业开工率不足30%,有的企业供不应求,分水岭渐明。
今年,在补贴退坡加速的情况下,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的利润受到直接影响,很多企业的资金回转面临困难。6月28日,沃特玛公司发出通知,称公司因出现资金困难的紧张局面,将从7月1日起全体员工放假6个月;8月2日,猛狮科技自曝现金流紧张,妙盛、智航等一批动力电池企业遭遇了停工减产。11月,河南环宇集团正式宣告破产,最终的原因是由于不节制的多元化投资,导致了其资金链断裂。当然,还有更多的电池企业未见报道就已消失,无声无息。
同时,随着补贴完全退出的时间越来越近,日韩电池企业已经准备卷土重来,松下、三星、LG等电池企业都开始与中国车企密切接洽,甚至在中国建厂扩厂。松下宣布,投资数亿美元,在中国江苏再兴建一座动力电池工厂;三星SDI将可能在华进行针对微型乘用汽车的电池布局;华友钴业拟与LG化学共同投资40亿元人民币设立两家合资企业,同时LG化学投资了近2万亿韩元的南京电池第二工厂也已经着手开工建设;SKInnovation将投入864亿韩元,重启与北汽的合资公司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BESK)。在不远的未来,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即将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短兵相接。
随着当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准入门槛提高,动力电池行业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巨头已经逐渐成型,行业集中度也正在逐渐提升,行业整合正在加速到来。另外,部分企业面临资金回转困难,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
转型出行已经是大势所趋共享汽车企业前仆后继
相较于动力电池企业的洗牌,共享汽车行业一直处于先进入者已经倒闭,后来者仍在进入的状态。2018年1月8日,《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计划转让持有的易卡绿色(北京)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下称易卡绿色)全部股权,标的底价3000万元;年初刚获得2600万美元融资、号称国内首家引导生活方式的汽车共享出行平台——途歌,也陷入“倒闭风波”中难以抽身;今年5月,共享汽车麻瓜出行宣布停止服务;去年7月上线的济南中冠共享汽车,今年6月倒闭;北汽新能源与富士康合资成立的绿狗租车,也挂牌转让,可转让底价从1.05亿降到7800万还是无人接盘。在此之前,曾大火一时的EZZY、SHARENGO、友友用车等均已破产倒闭。
虽然,众多共享汽车平台倒闭,依然没有打击新进入者的热情,主机厂尤甚。目前大多车企看重出行服务的价值,正在从传统制造企业向出行服务转型。北汽集团去年4月成立华夏出行;长安汽车旗下的互联网+智能出行平台“长安出行”,运营着分时租赁和长短租业务;在年初,吉利旗下的网约车项目曹操专车则表示已经获得10亿元A轮融资;力帆投资的盼达用车,截至9月份注册用户突破400万,投放新能源车辆2万台;长城汽车8月宣布推出出行服务品牌“欧拉出行”,定位互联网+新能源出行的服务平台;江淮汽车国庆期间也上线了“和行约车”网约车平台,采用自家生产的新能源车型;11月,上汽车集团宣布进军网约车业务,正式推出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
共享出行到底能不能成功?总会有企业成功,不管如何,转型出行服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条路上,依然会有企业倒下,依然还将有新进入者。
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缓慢盈利仍是大问题
2015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运营进入爆发期,各家充电运营商“跑马圈地”,充电桩闲置浪费,然而三年过去了,充电桩运营始终没能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对于桩企来说,缺钱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参与者众多,价格竞争激烈,利润薄如刀片。进入今年7月以来,充电桩企业容一电动倒闭、充电桩“第一股”的富电绿能退市,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走上了被收购之路,充电桩企业接连出局。
充电桩产业链淘汰进程已经开始,尚无明确盈利模式的充电服务业如何撑到行业盈利拐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