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中国膜工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膜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这一年,中国膜工业实现了预计比上年增长26.9%的业绩;这一年,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中国膜工业协会率先在石化行业启动了市场销售产品登记备案制度……
在整个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剧,石油和化工行业饱受产能过剩困扰,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膜工业何以迅速成长,产值突破千亿元?膜产业未来发展又将走向何方?恰逢政策东风产业迎来黄金时代近几年,全球膜产业迅猛增长,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膜技术发展与应用,都在积极部署加大投入发展膜技术、膜产业,抢占制高点。我国膜工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膜产业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膜产业迅速崛起。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都给膜行业带来很大的机遇,膜的重要作用正在为大家所逐步认知。”中国膜工业协会理事长陆晓宝如是说。
近四年来,中国膜产业的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同期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8%-9%的平均增速。2014年中国膜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预期目标,预计“十三五”末中国膜产业产值将达3000亿元。可以说,中国的膜时代即将到来。
据了解,由于膜技术在水资源开发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和传统工艺创新及改造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国家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把中国膜产业定位成为战略新兴产业。这个定位使得膜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在2013年列入国家战略发展专项资金计划的26个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中,膜产业占据了其中的7个席位。与此同时,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先后发布了有关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海水淡化的相关标准中公布了涉及膜发展的12个国家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发布,刺激了市场需求,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膜产业的发展。分离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可发挥巨大作用。膜技术是我国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技术之一。环保政策升级给分离膜产业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和澎湃发展动力,相关环保政策越严,分离膜产业发展得越迅速、越红火。
分离膜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污水重回甘洌是其看家本领。随着其在节能环保、工业和市政水处理、各种气液体分离等领域战略地位的逐渐凸显,发展势头正劲。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国家进一步强化了节能减排约束指标,分离膜行业加速发展。可以是说环保紧箍咒“惹火”了分离膜行业。
目前,膜产品已经在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纺织、印染等领域的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回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性能膜材料的广泛应用和美丽中国的环保发展理念紧密契合,在实现绿色环保生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膜产品在实现水资源开源节流、推动节水减排方面建功卓著,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渗滤液、中水回用、重金属回收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在治理环境的同时,还对有用成分进行了回收。
水回用已经成为水资源管理计划的重要部分,与其他替代水源相比,水回用在成本和能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膜技术是最佳的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技术,膜技术已经成为水资源战略的关键一环。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提高了企业的排放标准,达到标准离不开膜技术的推广应用,这就为膜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
此外,膜产品还在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用户实现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有更大作为。另外,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削减PM2.5,实现治理雾霾,分离膜都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龙头企业引领国际市场稳步扩大
中国膜工业协会首席顾问兼驻会常务副秘书长尤金德表示,过去总是说中国膜企业规模小,但现在情况大大改变了。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一批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根据膜协会2014年10月对30余家企业的统计,已有北京碧水源、宁波沁园、天津膜天膜、海南立昇、时代沃顿、杭州水处理中心、新疆德蓝等7家企业预计年底的产值规模突破5亿元;2014年销售收入预计在1亿-5亿元的已有江苏久吾高科、北京蓝星、江西金达莱、北京坎普尔、江苏凯米、厦门三达等18家企业,其中碧水源今年将突破50亿元。
尤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北京碧水源、津膜科技、万邦达、时代沃顿等与膜产业相关的企业成功上市,都表明膜产业正在茁壮成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宋显珠说:“我国膜工业已经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有机配合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反渗透膜、中空纤维膜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则形成了膜应用最为强大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加强。”
与此同时,中国膜产品纷纷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国产的微滤膜、超滤膜、部分反渗透膜、气体分离膜、电池隔膜等产品,由于质量不断提高、性能良好、价格低廉、服务及时等优势,大批产品和工程进入国际市场,国外公司也纷纷采用。海南立昇的PVC超滤膜、天津膜天膜、山东招金膜天、杭州水处理中心、北京格兰特、厦门三达、时代沃顿、大连欧科、上海斯纳普、江西金达莱、宁波沁园等企业生产的膜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巴西、俄罗斯、欧洲和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比如,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发明的独特膜技术污水处理先后获得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际专利,产品被联合国定为定点供应商,大批出口,为国家争得荣耀。这些企业纷纷反映,国际市场天地广阔,商贸工作做起来比国内还顺利。
据膜协会对32家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现已实现出口近30亿元人民币,有力扩大了国产膜产品的影响力。
技术进步显著合作模式初现雏形
2011-2014年是科技部及有关部委大力实施膜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的时代。全国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膜企业积极参与科技部“十二五”规划中“863”、“973”等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集中体现在某些膜产品的技术研究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例如,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徐南平院士、邢卫红教授带领下,中国陶瓷膜基础研究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膜元件性能与应用技术完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应用总量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科技大学和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863’项目中,酸碱回收膜的研究实现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碱回收膜的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纳滤膜的研究与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杭州水处理中心和北京廷润膜共同研究的抗腐蚀双极膜应用,也取得突破性阶段成果,电压低于国外进口的2V,达到1.6V以下;代表水处理膜的高端产品反渗透膜(RO)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蓝星东丽、杭州水处理中心生产的RO膜已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得到较大范围应用;时代沃顿公司生产的RO膜脱盐率达99.85%,正准备在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中大规模使用。
最近,马来西亚石油公司与大连化物所合作,采用大连化物所研制的二氧化碳膜采集装置,在马来西亚海岸油气开采中大规模使用,反映出我国二氧化碳膜装置已达国际水平。在光电膜方面,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开发光电膜并形成规模化。其中以乐凯公司为代表的光学膜,南阳科技、苏州SKC新材料等研制的充电膜规模都达到新水平。
锂电池隔膜过去只有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拥有生产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锂电池隔膜生产出口国。目前锂电池隔膜生产厂家有20多家,主要企业有深圳星源材料、新乡中科科技、佛山金辉、南通天丰、天津东皋膜技术公司、武汉惠强新能源等。
特别是山东东岳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通力合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攻关,在全氟离子膜的生产和产业化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生产出的全氟离子膜质量完全达到世界第三代指标,在国内十几家企业进行使用,同时在燃料电池膜方面,与欧盟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合作研发中实现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争了光,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赞扬。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活跃,成果丰硕,有关膜研究论文纷纷在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据统计,2012年世界膜论文发表总量中,中国占世界总数的30%,位列第一;美国20%居第二。
宋显珠介绍说,中国膜工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合作模式已经初现雏形。全国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膜企业积极参与到膜技术、产品研究项目中。
据了解,中国膜产业已经形成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种分离膜工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水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几大产业联盟。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众多产学研合作企业与机构,例如杭州北斗星膜制品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的合作;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合作;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合作;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等。
存在四大不足未来集中精力突破
尽管近年来国内膜产业高速发展,但是陆晓宝认为,行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有些低端膜产能过剩、行业内良莠不齐、竞争不规范、高端膜研究不够等。
宋显珠认为,中国膜工业同时存在四大不足。一是发展基础不夯实,主要体现在高端膜材料、膜产品和制膜设备过多依赖进口。在原材料方面,聚砜、聚偏氟乙烯、聚醚砜及食品级聚氯乙烯等制膜材料50%-70%依赖进口;在膜产品方面,反渗透膜、纳滤膜、气体分离膜、血液透析膜、特种分离膜大部分依靠进口;制膜设备程度低,生产能力和技术精度相对较低,国内大型制膜生产线设备多由国外进口。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国内膜企业规模偏小,自主研发能力弱,虽然膜技术科研成果较多,但多数实用性不足,影响力也较低,与国外差距较大,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仍然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创品牌、争市场。
三是融资渠道不畅。膜产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在信贷方面,银行对中小膜技术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其严格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小膜技术企业也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同时,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的渠道不畅。
四是产业环境有待改善。行业标准欠缺,企业和产品龙蛇混杂,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恶性竞争,企业水平、产品品质、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第三方检测平台较少,检测平台仅有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产品质量评价缺乏依据,同时对外出口也难以获得认可。
鉴于行业存在的相关不足,膜行业在未来发展中将集中精力进行突破。
宋显珠表示,要实现“十三五”中国膜工业产值翻番目标,行业需要采取一些列保障措施。
一是鼓励支持技术创新。依托骨干企业,示范建设几家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开发模式,加强联合攻关,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优化企业规模结构。形成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支持骨干企业组建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支持和引导百家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良性合作。
三是制定完善膜行业标准。健全膜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膜产品和工程企业资质认定和特许经营权制度;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完善膜产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协会和相关联盟的作用,开展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借鉴引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推动膜产品标准修制定。
四是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利用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综合采用财政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融资优惠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多种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膜工业市场;探索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
规范市场秩序开创产业腾飞新局面
据了解,“十三五”我国膜工业发展目标是,年均增长率将达到或超过20%,到’十三五’末产值规模再翻番,达到2500亿~3000亿元,膜产品出口产值每年超过100亿元。
要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需要行业建立有序的竞争格局。因为膜行业是近几年来才得到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只要产品研发出来能用就行,门槛比较低,因此企业数量急剧增加。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膜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上膜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凸显出来,膜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管理随之提上重要日程。据膜协会跟踪统计,目前全行业生产膜的企业有200多家,科研单位有100多家,做膜工程的企业则有上千家,企业之间发展水平悬殊,市场上的膜产品也差距很大。
为规范膜行业市场秩序,2014年,在工信部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膜工业协会在全国开展了膜市场销售产品登记备案工作。
工信部2014年78号文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组织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创新专项行动。中国膜工业协会决定率先行动,在全国开展膜市场销售产品登记备案工作,推动膜行业产品的品牌创新专项行动,以此提高全行业的诚信和品牌建设水平,最终显著提升我国膜产品的品质,规范和净化市场秩序,提升我国膜产品的品质。
2014年8月11日,中国膜工业协会正式向社会公布首批登记备案的分离膜企业及产品名单(均为目前在市场销售产品)。
来自业内22家企业的41种产品实现了备案。这是中国膜工业协会实施产品质量创新专项行动、开展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和诚信体系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中国膜工业协会还将陆续公布登记备案企业名单,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继文接受记者采访说:“我国膜工业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环境中,行业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膜协会将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协会诚信承诺,积极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健全行业自律规约,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建立一个平等有序的竞争格局。中国膜行业应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共同努力开创膜工业腾飞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