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能否得到妥善处理

2018-09-14      913 次浏览

所谓危机,或许也意味着危险与机遇。新能源汽车的盛行,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其大力推广的初衷来看,环境效益是非常具有权重的分值,然而,随着产业链演化的进程推进,动力电池处理或将抵扣期待中的效益。


2018年即将走入最后一季,早年间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也将进入退役期。然而尚不成熟的动力电池回收环节以及精确处理过程中的高成本问题,必将给行业埋下隐患。


寿终如何正寝?


锂电池作为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器件,内部一直发生着相对可逆的化学反应,而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则是其循环寿命的主要限制因素。通常消费类电池有3-6年的生命周期,根据用电器的功能和更换频率,其报废周期在5年左右。


由于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是从2013年以后开始,因此能够推算出第一批电池更新换代的试点将会在2018年左右。市场普遍预计,2018年将迎来第一个动力电池报废高峰。2018年-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的动力电池体量将达到12万-20万吨。有更激进的观点认为,到2020年,报废量将达到28万-30万吨。


据记者了解,目前对于“退役”动力电池,现今的处理办法主要分两种: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所谓“梯次利用”,指的是把大功率使用过的电池,经过检验后供小功率使用,其原理类似于某电池广告中说的:玩具车用过的电池,遥控器还能用,目前梯次利用只是针对于轻度报废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小功率用电设备上,以达到二次利用的目的。而经过梯次利用后达到重度报废程度的电池,将进入到拆解回收环节。


“拆解回收”顾名思义就是对报废电池通过化学方法进行拆解、分离、提纯、冶炼等处理,对电芯中的锂、镍、钴、锰等金属元素进行原料回收再利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动力电池处理大多只到拆解到电芯的阶段,并没有进一步的处理,而且梯次利用总是有尽头的。


从该处理措施来看,化学处理成本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也是梯次利用过程中对于电池损耗、利用率等方面的评估、合理区别利用及该过程的成本。从该角度来看,在技术尚不成熟、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之前,涉足其中可能就是费力不讨好。


危险还是机遇?


目前国内拥有拆解动力电池资质的企业寥寥无几,对废旧电池的评估以及专用技术设备的开发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然而目前对于从电池上拆解下来的原材料并无一个固定的回收渠道,原材料的回收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导致现阶段电池处理企业很难达到一个盈利状态。


产业化的阶段终会到来。假设新能源乘用车电池使用周期5年,商用车4年,到期后更新率(即真正退役的电池/年限到期应该退役的电池总量)逐年提高,则根据近年动力电池的产量能够测算出到2018年,动力电池新增报废装机量或将达11.14GWh,同比大幅增长278.9%。


近年来电动汽车销量逐年攀升的背后,同样意味着报废量将呈现居高不下的驱动上升,市场空间将十分诱人。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废旧动力电池总量将达到20万吨左右。业内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可达到50亿元规模,2020年至2023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36-311亿元。


近日,工信部发布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工信部按照《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经过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和网上公示等程序,将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予以公告。


目前有5家公司进入该名单。分别为江徽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贑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工信部推出名单的意向来看,存在着鼓励和支持的意味。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原材料回收企业以及资本的纷纷大举进军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随着电动汽车补贴的退坡,动力电池处理产业是否会成为新的蓝海?笔者认为,电动汽车产业仍在加速上升期,动力电池处理产业前景可期。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