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造车梦临近为菲斯科打造复兴计划
美国插电式混合动力豪华汽车制造商菲斯科正式结束破产保护状态。它的新主人、中国的万向集团,终于可以开始着手带领菲斯科东山再起了。
7月28日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正式批准了菲斯科(Fisker)破产出售后的清算方案。清算方案被法院正式批准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事件,明确地为与“小超人”李泽楷的恩怨画上了暂时的句号,并使得菲斯科的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分到多少钱的切身利益问题得到确认,还关系到这些菲斯科的利益相关者未来能否愿意继续与菲斯科合作,帮助菲斯科实现重启生产、新产品开发以及供应链和营销体系再造的大问题。从更大层面来说,这关系到万向从一个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跨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商的身份问题。
历程回顾
菲斯科自去年10月22日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以来,围绕菲斯科竞购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先是万向美国2013年年中对奄奄一息的菲斯科发起收购,身为菲斯科董事的李泽楷和DavidManion因“有自己的特别考虑”而拒绝了万向的提议。后李泽楷成立混合动力技术公司(HybridTechHolding)以2500万美元的折扣价格购得菲斯科所欠美国能源部1.68亿美元贷款义务,取得了菲斯科的优先债权人地位。后李泽楷混合动力提议以信贷竞标(CreditBid)+债务人占有资产融资(DIP)以及少量现金的方式收购菲斯科,遭菲斯科近7000名无抵押债权人的强烈反对,后债权人推举万向与VL组合再次通过假马竞标介入菲斯科收购;法院最终驳回李泽楷混合动力的竞购方案,转而批准菲斯科采取资产公开竞标拍卖的方式出售,经过“三天三夜美国资产拍卖史上少有的19轮竞价举牌后”,万向VL最终以1.492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拍得菲斯科资产。此后李泽楷混合动力以有抵押债权人身份提出异议,双方在法院围绕如何清偿进行了数月诉讼与听证,最后各方达成和解,万向收购菲斯科所付出的1.49亿美元中的1.2亿现金部分李泽楷混合动力分得了1亿美金,近7000家非抵押债权人共分得1650万,万向自己因承接了现有菲斯科车主的保修合同而分得350万美元。
至此,菲斯科破产保护正式完结。万向下一步将开始积极筹备菲斯科的恢复生产。而李泽楷混合动力也赚得盆满钵满,目前正计划与克罗地亚的电动跑车制造商Rimac合作,力图共同打造成第二个特斯拉。
复兴大计
万向在去年年底收购菲斯科时曾向破产法院公布过一份收购菲斯科后的《复兴计划》,但时过境迁,过去八个月里发生的种种变化,让许多原来的计划只能停在“计划”的层面了。
根据《复兴计划》,万向计划首先四个月内也就是在2014年4月左右恢复卡玛(Karma)在芬兰代工厂Valmet的生产。此计划因破产清算的过程跌宕起伏而被迫推迟,万向美国CEO倪频后在今年2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年内将重启Karma汽车生产”,计划由四个月变成了一年,足以说明万向管理成逐渐认识到重启生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芬兰恢复生产后,万向计划将生产逐渐从芬兰转移到其美国合作伙伴VL汽车的密歇根的工厂。VL汽车是通用汽车前高管BobLutz建立的改装厂,主要业务是将Karma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用汽油机替换掉,将其改成汽油驱动的超级跑车,并取名叫Destino。万向VL组合共同竞购菲斯科,目的就是未来组建既生产新能源跑车卡玛、又生产内燃机驱动跑车Destino的综合整车生产公司。然而,世事难料,就在VL与万向提出联合竞购菲斯科后仅仅一个月后,VL汽车正式并入由华人企业家王晓麟任董事长的威蒙积泰(WMGTA)汽车公司,而Destino则摇身变成了威蒙积泰公司继GTA、Saleen之后的第三个品牌。VL的“叛变”让万向措不及防,原来将Karma生产由芬兰转移到VL美国工厂的计划落空。与此同时,鉴于中国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一个将Karma直接转移到中国生产的计划也在形成中。
车型开发方面,万向计划投入资金,设计和开发菲斯科第二代车型(GENII)和未来GENX概念,开发新型电池、动力总成和插电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弥补缺乏核心技术的短板,取代原来在量子技术世界燃油系统公司Q-drive系统上“小修小补”而成的EVer电动传动技术;引入万向量产的汽车零部件以降低成本。学习大众汽车平台化设计语言,建立通用的汽车设计平台,推出同底盘多车身的全面开花策略,迅速推出包括跑车、Cross、SUV、VAN、卡车等在内的多种车型。目前此计划在积极推进中,菲斯科全新网站上(thenewfisker.com)上Atlantic眩目的照片说明了一切。
根据根据万向《复兴计划》,万向计划把2012年收购的A123电池列为未来菲斯科汽车的唯一电池供应商,将收购A123的成果无限放大,尽快恢复并扩大下一代纳米磷酸盐EXT(NanophosphateEXT)锂离子先进电池的生产,满足未来菲斯科商用混合动力车的需要。实现菲斯科-A123的产业链一体化。值得注意的是,A123电池过去几年在卡玛上的表现似乎让万向意识到把宝完全压在A123上的风险。
美国当地时间6月16日,A123系统公司收购莱顿能源公司(LeydenEnergy)钛酸锂电池技术(LTO)(包括20多项技术专利)和非易燃电解液技术。此举将对A123纳米级磷酸铁锂(LFP)材料组合形成补充,大幅拓宽了A123在电动和微混两方面的技术储备。莱顿能源关键技术人员也同时高高兴兴地到A123研发部门来上班了。
在销售网络方面,万向计划重新建立菲斯科汽车的全球销售网络,目标是初期每年在欧洲销售500辆以上的卡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恢复生产的一年半时间内在美国销售超过1000辆插电式卡玛版和汽油版Destino。随着VL转投威蒙积泰、原菲斯科经销商纷纷倒闭或转投其他品牌,万向在短期内重建全球销售网络的计划面临着不小的困难。随着去年10月工信部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列入新增车辆生产企业的名单,万向从此正式获得了专用车改装车整车生产资质,最新有消息表明万向有望进一步获得新能源轿车生产资质。有了资质和产品后,迎着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东风,辅之以万向齐全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万向重建以中美两国为核心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机遇与挑战
万向从1999年开始其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征程,历经十五年的风雨坎坷路,到现在终于迎来了其新能源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政府空前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
万向有望成为获得为数不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非传统汽车生产商之一。这将为菲斯科正式进入中国开展本地化生产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然而,光有资质和利好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万向要想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取得成功,还需在产品、研发、销售等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清算计划获批准只是万向菲斯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重启生产依然困难重重。原7000家债权人中,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是菲斯科的供应商、经销商和服务商。最终清算方案规定近7000家债权人一共能得到清偿1650万美元,每家可以说是血本无归。这些供应商、经销商和服务商自然不愿意继续与菲斯科这样的“杨白劳”合作。例如,菲斯科Karma一直在Valmet汽车的芬兰工厂代工生产。Valmet是世界知名的工程与代工公司,一直为保时捷、雷诺等汽车企业代工。Valmet负责人告诉我目前Valment已开始两班生产的快节奏,目的是为奔驰生产10万辆A-Class车的大单。目前并没有太大兴趣生产年产量低于2000的小众车型。菲斯科过去共欠Valmet超过850万美元,通过最终清算方案,Valmet最终能分到两包茶叶钱就不错了。得不到清偿的Valmet不愿意继续与菲斯科合作也是无可厚非的,即使这次菲斯科背后站着的是中国万向。原有供应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的“非现金不合作”态度,将是菲斯科重启生产所面临的困难之一。
其次,菲斯科产品的竞争力将是决定未来万向菲斯科能否东山再起的关键因素。菲斯科卡玛从2011年启动销售到2012年7月暂停生产,共卖出1800辆,其间自燃、着火、召回消息不断,驱动系统“小毛病不断”,成本甚至超过售价,卖一辆亏一辆的尴尬始终伴随着菲斯科左右。万向美国CEO倪频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诚地表示,“目前在Karma车上已发现了250处缺陷需要改进”,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不可能让Karma安全的上市。要知道在美国,缺陷汽车召回或损失赔偿加罚款的后果,哪一个都会让企业吃不了兜着走的。虽然万向已开始着手进一步研究“半拉子工程”——菲斯科第二款产品Atlantic,后续产品Surf和Sunset也都列到了万向菲斯科的产品开发计划上,但如何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成本,都使没多少整车集成一体化经验的万向捉襟见肘。如果没有一个安全可靠有竞争力的产品作基础,万向菲斯科要东山再起,估计肯定比汪锋上头条要难多了。
再次,创新的销售模式和营销手段是帮助菲斯科万向东山再起不可缺少的因素。本来插电式混合动力菲斯科卡玛和纯电动的特斯拉ModelS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齐名,甚至在起步阶段卡玛比ModelS名声更大一些。卡玛曾获得过Gearmagazine的年度最佳车、年度最佳设计,Time周刊2011年的50大最佳创新奖以及爱迪生发明奖等。但卡玛和菲斯科却遭遇破产出售的命运,除了被广泛诟病的菲斯科缺乏核心技术外,其“老土”的销售和营销模式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与特斯拉采用直销+体验店的营销模式不同,菲斯科仍然延续了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签约美国最大的经销商集团之一Penske,与同店销售的汽油豪华品牌相比,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优势;与其它“节能环保”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相比,没有体现出价格优势。与特斯拉充分利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模式相比,菲斯科除了邀请菲斯科本人与超过500位Karma车主共进晚餐外,几乎没有什么创新的营销手段,没有体现出同样来自于加州的创新意识。
无论老土还是前卫的营销模式,对于万向都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挑战。特别在特斯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李泽楷Rimac呼之欲出、威蒙积泰在中国四处寻找本地化生产机会的大背景下,只能看万向如何且行且应付了。
特斯拉出险招:超级电池厂高价“坑”四方?
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Tesla)在今年2月份曾宣布了一项总投资额高达50亿美元的电池工厂筹建计划,特斯拉希望通过这座名为“Gigafactory”的超级电池工厂满足自身和其他企业对锂电池的庞大需求。
如今,Gigafactory电池工厂筹建计划已经进入选址阶段,目前有5个州入围,而特斯拉表示希望最终的获胜州能够拿出5亿美元的资金,这对于每个州来说都是不小的数目。《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日前发文对其进行了分析,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特斯拉目前正在美国地区为总投资达50亿美元的Gigafactory电池工厂选择“落脚地”,而备选的五个州分别为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内华达、新墨西哥和得克萨斯。
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针对Gigafactory的选址州开出了条件,他希望最终的获胜州能够拿出5亿美元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10%,这一数字会让备选州望而却步么?
特斯拉的营销副总裁西蒙·斯普洛尔(SimonSproule)最近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罗列了为何要求选址州拿出5亿美元的理由。
5亿美元并不多
Gigafactory是一家规模超大的电池工厂,厂房总面积将会达到1000万平方英尺(约合93万平方米),其所生产的电池将会主要被组装到特斯拉计划在2017年推向市场的廉价电动车Model3上。
相比之下,美国地区目前最为先进的汽车组装厂的厂房面积也只有200万平方英尺左右,其建设成本在10亿-20亿美元之间。
所以说让选址州拿出10%的建设资金并不过分,这其实和为总投资额10亿美元的工厂投入1亿美元是一个意思。与此同时,特斯拉计划到2020年通过这家电池工厂提供6500个工作岗位,而普通的汽车组装厂只能提供1000到3000个工作岗位,所以规模越大,其所能解决的就业人数也就越多。
特斯拉要求选址州投入5亿美元并不是为了创下什么投资记录,实际上田纳西州早在2008年为了吸引大众到该州建厂,就主动拿出了5.8亿美元的建设资金,而大众的出资额也不过10亿美元,这家汽车制造厂最终提供了3200个工作岗位,只有特斯拉承诺的一半左右。
为投资者利益着想
为了为Gigafactory电池工厂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选址地点,特斯拉在权衡之后将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加州也纳入到备选州之列,而此前特斯拉并没有考虑加州。
马斯克在上周表示希望Gigafactory的最终地点对于所在州和特斯拉来说都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这对于公司保持投资者的兴趣非常重要。“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希望自己的每一笔投资都是正确的,”斯普劳尔说道,“这是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之一,所以我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经济基础比较稳固的州进行合作,我想这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
在过去的30多年中,美国境内几乎每一次与汽车相关的选址投资都会引起各州的激烈竞争。“基本上每家大型工业公司在制定类似的决策时都会这样做,”斯普劳尔指出,以波音公司为例,该公司最近决定将787Dreamliner的组装厂选址地点确定为南加州地区,而不是第一架787Dreamliner的诞生地华盛顿州。
而在特斯拉今年年初公布的Gigafactory备选地中,特斯拉的诞生地——加州并不在备选州之列,随后加州政府开始与特斯拉高层频繁接触和谈判,甚至出台多种税收措施以加入到备选地名单之中。斯普劳尔表示,所有的备选州都非常了解特斯拉未来的增长潜力,同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州由于投资额的问题而退出。
特斯拉的“险招”
马斯克在上周表示,在Gigafactory电池工厂50亿美元的总投资中,其合作伙伴松下将会拿出30%到40%,其他供应商会拿出10%,选址州拿出10%,剩下的40%到50%则由特斯拉负责。
根据斯普劳尔的介绍,特斯拉之所以在为Gigafactory选址时列入多个备选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选址风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Gigafactory能够顺利投产,毕竟对于特斯拉来说,中低价位的Model3在其未来的布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由于电池问题而延缓了Model3的推出,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斯普劳尔说道,“这种风险对于选址州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对于特斯拉来说却是致命的。”
特斯拉曾表示近期将会从目前的5个备选地中选择两到三个进入到“决赛圈”来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而最终的结果会在今年年底公布。
此外,就目前情况来看,内华达州的里诺市有望成为首个入围“决赛圈”的备选地,相对于其他备选地来说,里诺在地理位置、厂房用地和税收政策上都有着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