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改委公布国家氢能中长期规划,发令枪响,各路燃料动力电池公司闻风而动。
华夏能源网获悉,自燃料动力电池第一股亿华通(SH:688339)上市后,十一月二十二日晚间,港交所公布国鸿氢能招股书。国鸿氢能此番抢滩登陆港交所,势必在异常火热的燃料动力电池阵营激起涟漪,进一步引发一级市场融资乃至上市争夺战。
亿华通和国鸿氢能之外,2022年六月,上汽集团旗下燃料动力电池业务主体捷氢科技公布IPO招股书,拟在科创板募资10.6亿元。国家电投旗下国氢科技,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完成IPO。还有上海重塑、上海治臻等,都希望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细看这些进军燃料动力电池的公司,都大有来头,树大根深,按照背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门派:一是高校产学研孵化公司,如亿华通;二是对海外技术引进转化的公司,如国鸿氢能;三是背靠大国企的公司,如捷氢科技、国氢科技。
(1)首先来说高校派。最典型的当属清华大学背景的燃料动力电池第一股亿华通,它被市场认为是本轮氢能投资热中最擅长资本运作的公司。
最初,亿华通由现任清华大学车辆和运载学院教授、我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参和孵化。依托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亿华通产业化进展顺利。早期亿华通缺乏电堆自主供应能力,都是从加拿大氢能龙头巴拉德等公司外购。2016年,亿华通收购了电堆技术公司上海神力科技,实现氢燃料动力电池发动机量产,后挂牌新三板。
自2018年以来,亿华通实现电堆国产化。2019年市值近40亿元,于2020年八月转战科创板募资15.5亿元后,亿华通市值一度跃升至130亿元。目前,亿华通市值在80亿元左右。
2021年三月,亿华通又和全球燃料动力电池龙头丰田合资成立燃料动力电池系统公司,双方各持股50%。据报道,丰田计划最早在2022年开始在我国生产燃料动力电池电堆,这也是丰田首次在日本之外地区生产此类零部件。丰田在这一合作中意在换取我国政府在补贴方面的支持,而亿华通则意在透过这一合作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有了亿华通这样的成功典范,更多高校背景公司都在进入市场,加速入局。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孵化了电堆公司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则设立了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2021年,两家公司分别获得了A+轮和两轮股权融资。
(2)其次来看背靠大树派,捷氢科技、国氢科技为典型代表。
捷氢科技是成立于2018年的氢燃料动力电池公司,诞生近四年来已完成五轮融资,提交上市申请前的最后一轮私募融资完成于2021年九月,市场追捧热度超预期。当时,公司收到了大约150份投资意向书,据说连某石油央企的一把手都去亲自拜访。最终,十几家国资、产业资本和头部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分食了公司8.8亿元的融资份额。
这轮融资完成后,捷氢科技投后估值约41.28亿元,约为公司2020年末净资产的9.6倍。
市场看好捷氢科技的一大主因,是其有一个好爹。氢燃料动力电池由于成本等因素,目前重要由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支撑发展,市场化需求尚未爆发,而上汽集团作为捷氢科技的母公司,市场预期它能带来稳定的订单。
国家电投旗下,成立于2017年五月的国氢科技亦受到市场追捧。2021年,国氢科技获得了16家机构10.8亿元的A+轮融资,为2021年氢能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在今年七月,国氢科技又开启了新一轮15亿元融资募集。
国氢科技被看好,一方面是由于背靠国家电投,在绿氢制取方面占得先机;另一方面是因为国氢科技在电堆、质子交换膜、碳纸等燃料动力电池核心部件方面拥有技术优势。
目前,国氢科技在燃料动力电池电堆设计装配和系统设计集成等方面,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建成年产千套燃料动力电池电堆及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材料部件的自动化中试产线,开展万套级产线建设,基本实现燃料动力电池从关键材料、部件到电堆和系统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
(3)再次来看海外技术背景派。这一类公司依靠技术转化实现国产化,代表公司就如拟赴港上市的国鸿氢能。
国鸿氢能创始人马东生做钢铁出身,2013年成立燃料动力电池系统公司碧空氢能,重要依赖加拿大燃料动力电池头部公司巴拉德(ballard)授权的技术专利生产。2016年,国鸿氢能转向自主研发,到2022年三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筹备上市。2022年八月,国鸿氢能引入16名投资者,包括徐工创投、中小公司发展基金(西安)等。
国鸿氢能此前重要生产燃料动力电池核心部件电堆。据研究机构沙利文数据,2017年至2021年,国鸿氢能的氢燃料动力电池电堆出货量在国内排第一,市占率24.1%。自2020年以来,国鸿氢能电堆重要用于公司的燃料动力电池系统。
关于港股上市,国鸿氢能表示,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扩大氢燃料动力电池电堆、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的产量,以及研发投入和对上游公司的投资、潜在股权收购,和开发产品的下游运输和固定式应用等。
上述氢燃料动力电池三大门派,基本上代表了市场上的主流公司类型。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将影响着氢能产业的进步方向。谁能在技术创新中取得更大突破,并充分利用资深资源拿到更大市场份额,将有望脱颖而出,取得领先。
根据清科研究院数据,2020年,氢能领域一级市场投资额23.35亿元,比2019年的13.43亿元几乎翻倍;到2021年,投资额升至38.27亿元。2022年以来,超过60%的氢能产业投资事件和燃料动力电池有关。可以预料,在三大门派的过招中,更多资本将投入氢能行业,头部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