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八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45.1万辆,同比下降14.8%,环比下降3.4%;1-八月份累计销量1289.9万辆,同比上升17.1%,但较1-七月增速持续收窄。
行业销量之所以如此低迷,重要是由于东南亚疫情蔓延的问题,芯片短缺的情况愈发激化,导致各品牌产不及供,至八月份,车市已出现了同比"四连跌"的现象。
从乘联会公布会的厂商TOP15排行榜来看,车企合计销售107.4万辆,市场集中度达74.0%,较上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八月份德系和自主品牌均有序上升,自主品牌有7家头部公司入榜,几近半壁江山——这是近10年来自主品牌入榜厂商数最多的一次。
具体来看:德系品牌上榜三家,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华晨宝马三家公司八月份市占率为19.7%,较上月提升1.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则上榜七家,较上个月新增了上汽乘用车,而七家公司八月份市占率为29.8%,较上月提升了1.6个百分点。
除去此之外,其他厂商均呈现下跌的态势:日系品牌上榜四家,八月份市占率为18.6%,较上月下降了3.5个百分点;美系品牌仅上榜一家,八月份市占率为5.8%,较上月下降了0.9个百分点。
而从整体销量来看,榜单TOP15中,仅有四家厂商实现了同比上升,剩下的十一家厂商的销量皆同比下跌。
由此可见,八月车市的主旋律,和其说比较谁卖的更好,不如说比较谁跌的更少。
当然车市的下行和外部因素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近期因缺芯引发的一系列停产事件就能够看出:
八月十日,日产宣布,由于马来西亚新冠疫情蔓延导致芯片短缺,其位于美国田纳西州士麦那的大型厂将从周一开始关闭两个星期,预计八月三十日恢复生产,最近日产又对这一计划做出调整,表示该厂将关闭四个星期,至九月十三日;
八月十九日,由于全球芯片荒及东南亚新冠疫情扰乱了供应链,丰田汽车九月全球产量将削减40%;大众集团表示,由于半导体供应紧张,该公司可能要进一步减产;
九月一日,蔚来汽车表示,由于半导体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现下调今年第三季度的交货量预期;
……
从厂商榜单的排名来看,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继续蝉联头两位,但相比去年却出现同比超两位数的下跌。其中一汽-大众销量同比下降38.9%至118407辆,是整个厂商排行榜中,同比下跌幅度最大的车企;上汽大众八月份销量111501辆,同比下跌22.5%。
可以看出缺芯关于大众汽车的产量影响之大,再加上大众没能很好处理探岳"颗粒捕捉器"等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导致其销量下降严重。
日系车方面,日产、本田、丰田八月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相比本田和丰田,日产的跌幅相对较小,八月销量同比下降9.1%至95826辆,排名超过上汽通用升至第三位。
虽然日产整体销量同比下跌,但其较为热销的轩逸、天籁、逍客等车型在价格上浮后,销量却不降反增。尤其是日产轩逸,以同比上升2.2%、47937台的月销成绩稳坐八月份轿车销量榜榜首,比位于第二名的大众朗逸拉开了超出一万台的巨大差距。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日产天籁,八月份同比上升28.5%,月销15023台,甚至一举超越了B级车的销量王凯美瑞和雅阁,为日产的整体销量供应了一定程度的助力。
另外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销量节节攀升的豪华品牌在这个八月也受到了产量的影响。其中华晨宝马八月销量下降7.8%至56424辆,位于厂商榜单第11位。至于奔驰和奥迪则直接跌出榜单前十五。
比起合资车企的"跌跌不休",八月份的自主品牌也不像六七月份那般从容了。位于自主品牌第一梯队的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均出现了超两位数的同比下降。其中第5位的吉利汽车月销82123辆,同比下降23.3%;排名第6位的长安汽车月销74115辆,同比下降11.0%;第13位的长城汽车月销51746辆,同比下降18.1%,可见面对芯片持续短缺的影响,自主品牌的主场优势也在慢慢降低。
但除此之外,仍然出现了部分逆势上升的车企,这在整体下跌的大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月销70220台,同比上升7.7%,旗下的现象级车型宏光MINIEV也以32847台的恐怖销量倍杀第二名,夺得新能源榜单的桂冠;
同时比亚迪、奇瑞汽车和上汽乘用车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上涨。而比起奇瑞汽车和上汽乘用车的小幅度上升,比亚迪则可谓是同比激增,以88.1%的同比涨幅,66622台的月销成绩夺得第八位,并成为了榜单中增幅最高的厂商。
究其缘由,相比其他车企的芯片短缺问题,比亚迪本身就具备着造芯能力,甚至还有余力将芯片出售给其他厂商,其产量完全不受芯片短缺的影响。相反,在其他车企因产量问题停滞不前时,比亚迪则能够拿出更快的新车交付速度,打出差异化的竞争,并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比起六月七月份"合资品牌整体下跌,自主品牌整体上扬"的情况,八月份则显得无比惨烈,不仅合资厂商因缺芯导致产不及供,市占率连月下降,就连自主品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整体来看,国产厂商的同比上升依旧上扬,但幅度已然不那么明显,和合资厂商的差距进一步缩短,唯有像比亚迪这样能够"自给自足"的品牌才能够使销量激增而不受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