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动汽车销量的大幅上升,有预测报告称,锂离子动力锂电池市场正进入黄金期,到2017年,动力锂电池产业规模将暴增至目前的400%。如此跨越式的规模上升之下,电池的质量成为关注热点。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是当下各电池生产公司共同面对的课题。
京沪带头延长电池质保期
不久前,北京市发文对车辆和动力锂电池质保做了调整,其中对动力锂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供应不低于5年或10万千米的质保,调整为供应不低于8年或12万千米的质保。此外,作为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上海也在考量提高动力锂电池的使用期限。有分析认为,延长动力锂电池的质保期是大势所趋,至于何时正式实行,只是时间问题。
但业内人士指出,以目前国内电池公司的技术水平来看,其实并不一定能实现宣传中的8年质保。汽车动力锂电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异,电池组内的电池单体性能也存在些许差别。随着时间地推移,电池组内的单体差异会逐步扩大,最终会影响电池的性能,造成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而不同的充电方式是影响单体锂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充电方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池容量,而且可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因此,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改变动力锂电池的充电方式是延长电池寿命的不错选择。
大倍率快充方式虽然解决了充电时长的问题,但其实严重影响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一味地追求快速充电方式,进行大倍率充电,容易出现高温、过充等异常情况甚至引发危险。因此,选择先柔后劲的慢充,将有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多种原因导致电池技术升级难
虽然,充电方式是延长电池寿命的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上的解决方法,电池寿命和稳定性的提高还需从技术上取得突破。针关于我国现状,动力锂电池从生产技术层面来说,我国电池公司在生产和研发能力上都落后于世界水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动力锂电池出现大量缺口,再加上动力锂电池行业壁垒较低,导致大批技术含量较低的电池公司加入,最终造成国内低端电池产量过剩、高端电池市场空白的局面。此外,技术含量较低的电池能量密度较低,这就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若生产同样容量的电池,我国电池重量将超过日韩企电池重量,这又将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发展。
另外,我国电池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各家电池公司生产的动力锂电池通用性很差,无法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也加大了电池设计的工作量。由于没有统一行业标准,各公司生产的电池充放电性能相去甚大。上游缺乏标准,无法标准化,这就直接导致了充电桩呈现出了较大差异,也成为充电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有业内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速出台统一的电池标准,这将有助于规范电池行业、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并能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