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池行业从暴利转为微利业内专家建议公司调整战略

2022-09-14      440 次浏览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总配套量超370亿瓦时,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市场。但是,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十六日在南京以“跌宕起伏”来形容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2017年,指出行业竞争的残酷态势开始显露,逐渐从暴利产业转变为微利行业。


刘彦龙是在“独具匠芯·智创未来”新能源行业峰会暨2018新形势下动力锂离子电池发展方向研讨会中作以上表述。此次研讨会由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分会联合主办,聚集了新能源整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上游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专家、公司代表。


行业竞争加剧:市场蛋糕变大分蛋糕的公司变少


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研究室总监方凯正在研讨会上说,2017年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总配套量超370亿瓦时,同比上升超三成。其中,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占50%,三元材料电池占43%。


市场蛋糕在变大,竞争却愈加激烈。


“我国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市场。但是,2017年对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来说,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刘彦龙说,补贴退坡和新补贴政策的公布,击碎了政策的温床,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进入市场转型期,行业竞争的残酷态势开始显露。一方面动力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攀升,提高了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加速公司间的淘汰;另一方面降成本成为大势所趋,降价压力逐级向上游传导,动力锂离子电池逐渐从暴利产业转变为微利行业。


“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度调整,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刘彦龙指出,2017年前5家公司配套量超223亿瓦时,占六成以上;前20家公司配套量超320亿瓦时,占比87%。行业内的一线公司通过技术优势逐渐蚕食市场份额,而二三线公司的低端产量面对被淘汰的危机。


方凯正的分析也佐证了这一趋势:在配套公司数量方面,相比2016年的150家,2017年的公司数量明显减少,不到100家。尤其是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公司数量,比2016年减少一半。


未来,竞争或将更为残酷。


刘彦龙分析,2018年补贴将进一步退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对系统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现实需求,使新能源整车厂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技术升级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


方凯正也提及,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已有明显提升。智能制造正在夯实基础。成本下降进步明显。


以研讨会承办方塔菲尔新能源科技当日公布的新产品为例,其针对乘用车、特种车市场的135Ah的三元方形铝壳电芯能量密度达215Wh/kg,循环寿命3000次;针对储能和特种车市场的磷酸铁锂115Ah电芯,循环寿命可达10000次。


刘彦龙认为,从现在的行业格局可以推断出,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都是要将大部分的产量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公司。有关其他产量占比较为分散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来说,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残酷。


公司战略亟待调整:从产量扩张转到提质增效


摆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面前的,既有市场不断扩大的利好,也有竞争更趋激烈的挑战。发展重点是什么,手段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亟待解答。


动力锂离子电池往高能量密度发展的趋势似乎不可逆转。有专家对此感到担忧。


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动力锂离子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最近,能量密度被过多强调。实际上,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才是未来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要解决的问题。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上升超50%,但动力锂离子电池配套量上升没有跟上。未来三年预计也会是这样。技术的提高应是全面的,不能只追求能量指标。


汽车行业资深专家林逸认为,整车和电池公司第一要考虑的问题是安全。但从市场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前景好,然而发展的路上仍有很多困难。


刘彦龙为公司“支招”:无论是和上下游公司进行各类资源整合,还是同大公司重组,或是进入其他更细分市场,从现在开始,一些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应该开始有所考虑和谋划。


塔菲尔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在全产业链展开深度合作,包括原材料开发、性能验证、供应管理、电芯研发、电池模组、电动汽车储能的成品应用、电池梯次利用以及废旧电池安全回收、原料再利用等。


刘彦龙最后强调,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将面对来自国内外公司的全方位竞争。公司要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产量扩张转到提质增效上来,走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