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三星"反扑" 我国动力市场"今非昔比"

2022-07-04      510 次浏览

日韩动力锂电池公司正再一次叩响我国大门,和两年前的来势汹汹相比,这次则变的更为低调,而他们要面对的我国对手,也已是今非昔比。


本周二(七月十七日),LG化学电池项目签约落户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该项目总投资20亿美元,计划于今年十月开工建设,2019年十月开始实现量产,2023年实现全面达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动力锂电池32GWh。


新建项目的一个背景是,去年此时,由于政策因素导致LG南京动力锂电池项目进展缓慢,最终其选择所有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卖给了吉利旗下的衡远新能源。


经历过此前的在华"",LG此次的选择相比上次更谨慎、也更低调。


高工锂电获悉,在此次项目签约之前,LG化学已经获得了来自政府机构的背书。五月,其和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国联汽车动力锂电池研究院在北京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携手推动动力锂电池技术发展,合作开展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技术的研究,并积极促进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随后,拥有政府背景的动力锂电池创新联盟公示的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动力锂电池行业白名单(第一批)中,三星环新(西安)动力锂电池有限公司(下称"三星环新")、南京乐金化学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下称"南京乐金")、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电控")等均榜上有名。


政策的松绑让这些日韩动力锂电池公司重燃希望,除了LG,SK、三星等此前遭受过重创的电池公司都在打算"卷土重来"。


SK就宣布将投入864亿韩元(5.18亿元人民币)重启在华合资公司计划,同时电控爱思开亦准备重启封停已久的生产线。


而在本周公布的310批通告目录申报中,三星环新为陕汽集团配套了一款纯电动厢式运输车和纯电动载货汽车底盘,由三星环新供应三元电芯,亿能电子负责动力总成。


面对日韩公司的"卷土重来",和两年前相比,我国动力锂电池公司明显更加有底气。


两年的窗口期,给了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快速的成长空间,从头部公司来看,独角兽CATL完成IPO,在国内,拿下了客车和乘用车领域配套的大半壁江山,并和上汽、东风、广汽设立了合资公司,其中,CATL和广汽的合资过程中,就曾和韩国公司正面交锋;而在国际上,CATL实现了和宝马、戴姆勒、捷豹路虎、日产等一大批国际车企的配套,还将生产基地插入到韩国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后花园"——欧洲。


而另一家头部公司比亚迪,则正在进行全面开放的变革,就在上个月,其宣布和长安汽车共同设立动力锂电池合资公司,除此之外,比亚迪的零部件开放合作已经伸入到北汽、长城、东风等各大国内车企集团。


两家头部公司之后,包括力神、孚能、比克、亿纬锂能等多家动力锂电池的势头都在过去的两年突飞猛进,力神和东风、孚能和北汽等都建立了深度的战略合作。


这意味着,国内前十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已经逐步完成了和国内大部分主流车企的战略绑定和供货配套,并开始"出海打猎",将和这些日韩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显然,有关打算反扑的日韩动力锂电池公司而言,机会窗口已经收缩大半,留给他们的,将会是难啃的骨头。


中日韩头部公司交战,受伤最严重的可能是国内中小动力锂电池公司,GGII的判断是,动力锂电池的竞争正在变的更加惨烈,这其中,在日韩公司和国内几家头部公司的夹击之下,中小动力公司的生存空间将更加逼仄。


一个汽车公众号的文章分析称,大多数生产规模小、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弱、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低下的中小公司将被清洗,腾出来25%~30%的市场空间将被日韩系所占据。


来看本周锂电行业大事~


310通告配套动力锂电池解析


2018动力锂电池市场竞争进入下半场,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配套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七月十七日,工信部公示了申报第31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公司及产品通告》新产品,共有428款新能源汽车产品申报。


其中,新能源客车有163款,占38.08%;新能源乘用车有48款,占11.21%;新能源专用车有217款,占比50.7%。


高工锂电梳理发现,在428款新能源车型中配套磷酸铁锂电池的有253款、三元电池115款、锰酸锂电池34款、锂电池有(未注明类型)13款、钛酸锂电池7款、多元复合锂4款、氢燃料动力锂电池6款、富锂锰基电池2款。


和前几批通告相比,310批通告的电池配套情况重要存在以下亮点:


一、外资电池品牌应用新增。在本批通告中,三星环新为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配套了一款纯电动厢式运输车和纯电动载货汽车底盘,由三星环新供应三元电芯,亿能电子负责动力总成。


二、力神21700电池再添新客户。在本批通告中,力神电池分别为北汽(常州)汽车有限公司和广东圣宝汽车实业有限公司配套了一款纯电动冷藏车和纯电动邮政车,搭载苏州力神生产的21700-4.0Ah的三元电池。此前已经为三家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了21700电池。


三、富锂锰基电池首次供应配套。本批通告首次出现了富锂锰基电池技术路线,由浙江遨优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下称遨优动力)供应配套,这意味着富锂锰基电池已经从量产走向批量供货,开启富锂锰基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新篇章。


负极补锂设备产业化悄然进行


"国内某知名大型动力锂电池公司的负极补锂工艺已经成熟应用,随着该条产线电池的市场起量,其他电池公司将更加重视及跟进,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会是负极补锂设备及补锂工艺迈向产业化的重要时期。"一位业内人士向高工锂电透露。


何谓负极补锂工艺?目前研究相较成熟的方法是,通过补锂设备直接向负极极片喷涂金属锂粉的方式进行补锂,补充负极在首次充电过程中不可逆的容量损失,以此达到提升首次库伦效率(可提升能量密度)、提高电池容量(可提升续航里程)的目的。


尤其是有关采用硅碳材料作为负极的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由于其首次库伦效率较低(硅碳负极首效在80%左右,石墨负极首效达90%以上),补锂工艺的应用推广显得更为重要。


同时,锂源的补充还可以除去电解液的水分,抑制HF酸的出现,改变电极材料的电极电位,使得正极在较适合的工作电位下工作,从而保护正极材料的结构不受破坏,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


2018上半年10大标志性事件


今年上半年,CATL上市,天齐锂业258.93亿收购SQM股权,巨头们的大动作不仅意味着公司自身实力提升,也会对行业格局出现不可小觑的影响;补贴新政正深入影响锂电各个细分领域,高镍动力锂电池加速应用,软包产量布局扩大,制造设备一体化需求提升;动力锂电池竞争愈发激烈,48V电池、锂电自动车、锂电储能、回收等新兴市场正在兴起。


回顾2018上半年锂电设备领域4点变化


今年以来,动力锂电池市场呈现出的明显变化是:生产制造进一步变革升级、软包锂电池市场渗透加快、高镍化趋势提速、整体产量扩张速度放缓等,由此也引发了设备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策略等方面的调整。锂电设备领域4点明显变化如下:


①一体化设备加速"开花落地"。基于技术的打磨,国内锂电设备在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动力锂电池公司对产品生产效率、一致性、可靠性等性能要求的提升,设备一体化需求逐步上升。今年上半年,一体化设备终于呈现出"落地开花"的加速态势。


②高镍化趋势带动设备升级。今年上半年,高镍811/NCA材料在动力锂电池市场的应用逐渐起量。由于高镍正极材料核心设备工艺涉及升级调整,有关生产工艺控制比常规正极材料要求更为严格,因此也带动了材料设备厂商的技术升级。总体而言,高镍正极材料公司要升级替换的核心设备重要包括:窑炉、干燥设备、粉碎设备、研磨机、除湿设备等。


③软包锂电池提速引发公司变阵。高能量密度、高续航核心目标驱动下,软包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速度正逐渐加快。根据各电池厂商的软包锂电池扩产需求测算,至2020年有望衍生出134亿元的软包锂电池特有设备需求。


④市场策略由激进走向谨慎。此前,设备公司为了抢占市场,无论电池公司的商务付款条件如何苛刻,即使应收账款高筑也要硬撑市场订单,甚至不惜以价格战形式博得市场份额。和此同时,上半年动力锂电池行业出现沃特玛事件,连锁反应下,引致部分设备公司出现资金断裂问题,由此也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警示。


三元动力软包能量密度的跃进


补贴政策倒逼下,三元动力软包能量密度相比去年有了明显提升。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去年三元软包锂电池公司批量供货电芯单体比能量在180-210wh/kg,系统能量密度130-150wh/kg;今年批量供货的三元软包电芯单体比能量最低210wh/kg左右,个别公司单体比能量260wh/kg的电芯产品已经达到量产水平,系统能量密度轻松过140wh/kg,甚至达到160-180wh/kg。


这些三元软包锂电池公司提升能量密度的"通用"路径是,通过材料的选取及工艺设计优化的方式来提升。


H1负极领域5大事件


"对接资本、扩产"成为2018上半年负极材料公司的两大关键词。


从国内负极材料产业竞争格局来看,一二线梯队公司泾渭分明,搭乘动力锂电池公司能量密度提升、降成本的风口,各梯队负极公司你追我赶,助推负极竞争格局重塑。


从动力锂电池市场的技术路线来看,人造石墨是当下的主流,但硅碳负极正在穷追不舍。


从竞争格局来看,新旧材料转换角力的缝隙,这恰好给国内的负极公司带来全新的机会,由此为传统的负极产业格局带来变局的可能。谁能率先在产品技术、客户资源及资本规模上取得突破,就有可能异军突起,改变现有负极行业的竞争格局。


从上游材料来看,相比2017上半年,今年的负极材料市场来自原材料的涨价压力依然不小,公司正在大力推进加大石墨化产量扩建项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能力、石墨化产量都已经成为负极公司竞相追逐的重要筹码。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