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欧美达成“零关税”协议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挑战

2018-08-06      713 次浏览

最近几天,关于欧美一致同意朝着“零关税、零非贸易壁和非汽车类工业产品零补贴”目标谈判的消息在微信上刷屏。此举将给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少业内外专家已纷纷发表了见解。但其将对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个话题却少人问津。在这里,本人想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认为,欧美尽管刚刚开始就达成的目标形成共识,谈判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从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的大势来看,最终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很大;加上前不久欧盟与日本已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世界汽车强国“零关税大圈子”就将形成;如果韩国再加进来,这个“大圈子”就更大了。这样一来,将对整个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零关税大圈子”内国家的汽车价格将进一步下降,汽车消费有望稳步增长。大家知道,这个“大圈子”里的所有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形成像中国一样生产几乎所有跨国公司汽车品牌的格局,汽车消费均为大进大出。如果实行“零关税”,毫无疑问进口汽车成本会大幅降低,从而带动汽车销售价格的下降,促进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能力。


第二,“零关税大圈子”内国家汽车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产品价格的降低,将大大增强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国今年7月1日起已将整车进口关税由25%降至15%,如果再进一步下降(这种可能性很大),进口汽车的竞争力将大大提升,进口汽车数量有望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进口汽车数量的增长将对中国自主品牌向上突破形成巨大压力。目前国内市场上,宝马、奔驰、奥迪、雷克萨斯等品牌进口车如果卖与美国市场一样的价格,可以肯定地说,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通道就基本封死了!如果他们“大圈子”内实行“零关税”,价格比现在还低,自主品牌向上攻的可能性基本上就没有了。


第四,技术封锁将大大延缓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智能电动汽车“换道超车”的进程。美国这次发动中美贸易大战,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打压“中国制造2025”。相对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我们有一定基础,局部有优势,但也并不特别突出;智能网联汽车我们更多的优势在应用,像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大战升级,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将遭遇巨大阻力。


面对这样的压力,我们该如何应对?我认为无非“四个字”——“改革开放”。


一、开放。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快对内开放的步伐。我们国家已经承诺,将进一步扩大汽车业对外开放,包括放开股比、降低关税,但对内开放方面,还远远不够。要说中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应该总结的教训,那就是:对外开放过度,对内开放不足。不然,我们会再增加几家像吉利、长城这样的企业。但迄今为止,这一局面没有大的改观,我们对汽车产业的管理主要还是审批制,管前端不管后端,有点像中国考大学,关键是考上,进了大学学得怎样,很少有人过问。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国外的型式认证制度,管产品的合规性、生产的一致性和使用的质量可靠性。至于生产产品投多少钱,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和制造模式,应本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原则,尽量少管。现在改革的方向不是这样,是下放审批权。审批权下放,将来可能更麻烦,因为下面懂汽车产业如何管理的专业人才更少,很有可能管得更糟。


二、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出各类组织的创新活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兴事件”后,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汽车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究竟形成了哪些核心技术,即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高出一大截的技术,像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电池、电机、电控……,翻来覆去找了半天,少之又少。不过还是发现了一条,那就是中国人比外国人更会在中国市场卖车,会在中国市场做服务。


在关键技术缺失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想办法来突破。专家们认为,国家应出台政策,促进官、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用更好的体制和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变中国汽车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因此,在目前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是摆在汽车产业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攻破了这道难题,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依托巨大的中国市场,中国都将会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汽车强国梦”。


对此,我深信不疑。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