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角度来看,未来锂离子电池包负极材料将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现阶段,石墨材料是负极材料的主流,未来石墨烯、钛酸锂、硅碳复合材料未来其良好发展前景。
2016年我国负极材料产量12.25万吨,同比上升68.27%。当前的增速重要由于:1)国内动力锂电池产量同比上升超过200%,带动负极材料的需求;2)我国数码市场增速虽放缓,但仍小幅上升。
硅碳材料优点和缺点
石墨类负极作为重要的负极材料,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石墨类负极材料容量已做到360mAh/g,已经接近372mAh/g的理论克容量,再想提升其空间已很难实现。而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硅在常温下可与锂合金化,生成Li15Si4相,理论比容量高达3572mAh/g,远高于商业化石墨理论比容量,在地壳元素中储量非常丰富,成本低、环境友好,因而硅负极材料一直备受科研人员关注,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包负极材料之一。
但是,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出现体积膨胀(~300%),这限制了硅负极的商业化应用,并且价格和成本比较高。硅体积膨胀会导致颗粒粉化,循环性能差,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接触差。
硅碳材料的市场潜力
硅碳负极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吸引了许多负极材料厂商投入到硅碳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当中,国内包括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克电池、比亚迪、天津力神等都已经开始布局相关产品。
硅碳负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负极材料技术相比较较成熟,且其集中度较高,产量由日本向我国转移比较明显。目前负极材料以碳素材料为主,占锂离子电池包成本较低,在国内基本全面实现产业化。从区域看,我国和日本是全球重要的产销国,动力锂电池公司采购负极重要来自于日本公司。硅碳负极材料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包负极材料最具应用潜力的,可见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容量有多大。
供应端方面,由于硅碳负极的价格非常高,关于生产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短时间内产量很难得到释放。应用端方面,与硅碳负极相匹配的电解液和正极材料体系还不成熟,硅碳负极的大规模应用也比较困难,目前为止只有少部分圆柱厂商的18650产品得到了量产应用。预计到2020年后,随着国内方型锂离子电池包逐渐开始使用硅碳负极,硅碳负极的市场需求才会快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