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驶里程和充电时间一直是纯电动汽车短板,尚不能满足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市场需求。为此,应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动力电池汽车拓展……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科协主席万钢在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对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中,有关燃料动力电池车发展前景的描述尤为引人瞩目。
自2009年开始,新能源车十城千辆推广至今,纯电动汽车逐渐成为国内新能源车发展的重要对象。
我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在目前国内已售的200余万辆新能源车中,近八成市场份额被纯电动汽车型所占据。事实上,缘于补贴政策的倾斜性以及限购城市的号牌管理制度等原因,纯电动汽车大行其道实属必然。
不过,因技术未臻成熟,新能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型尚存短板,制约着其发展步伐。比如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所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充电时间较长等客观原因,阻碍了新能源车向着更快发展目标迈进的步伐。国内新能源车销量70万辆的目标,原本计划于2015年前后完成,但直到2017年才得以实现。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车补贴将于2020年退出市场,这无疑也将会新增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成本,并进而给纯电动汽车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有没有更好的新能源车选择方法?万钢在文章中认为,应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重点向燃料动力电池汽车拓展。在他看来,燃料动力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驶里程长、加注时间快的特点,应支持相关制造业发展,实现全谱型汽车零排放的关键技术方法。而氢能是突破纯电动汽车瓶颈,为消费者带来更好新能源车体验的更好选择方法。
从纯电动汽车到燃料动力电池车,未来新能源车在动力来源上或许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加氢站建设渐次铺开
新能源车在使用过程中哪点最让人不适应?谈及目前使用面对的实际困惑,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指向充电难。
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曾向《我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新能源车主普遍担心充电问题,重要是由于充电设施不完善所致,加上很多车主没有固定停车位,每当要充电时常常遇到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无须考虑在哪里充电的问题,慢充长达8个小时的充电时长也让人难以适应。相比目前传统燃油车加油几分钟的等待,充电时间劣势尽显。
作为在应用环节里真正意义上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氢燃料动力电池有其独到优势。氢燃料动力电池使用的反应物质为氢气和氧气,前者作为燃料与氧气反应后释放能量与水,不仅能量转化效率更高,也是当今较为理想的摆脱化石能源的替代解决方法,被视为现阶段燃料动力电池车的最终目标。
据悉,充满氢燃料动力电池车两个储氢罐只需大约3分钟,续航里程可达600公里,从用户体验便利性和摆脱里程焦虑出发,氢燃料动力电池无疑有着碾压性的优势。
近年来,从石油供给体系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给体系始终紧随车市发展的重要特点协同发展。关于全新的氢燃料动力电池车而言,发展的关键在于氢能供给体系的规模化建立,否则,加氢时间短的诱人特点仅能停留在纸上。
当然,氢能供给体系是一个从零开始建立的过程,绝非易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关于氢燃料动力电池车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加氢站规模化建设已在路上。目前我国正在加强对氢能的战略布局,多部门已经出台支持氢能和燃料动力电池发展的措施,部分地区开始布局和发展氢能产业。
据了解,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将燃料动力电池汽车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技术开发部经理何广利表示,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计划,现已建成10余座加氢站,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建30座左右。但与欧洲、美国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差距。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近年国内加强燃料动力电池配套加氢站建设速度有着明显提升。
量产燃料动力电池车型或提前进入市场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乘用车仍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天下。2019年,这样的局面是否会被打破?
这一点,或许从我国汽车产业规划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国汽车工程学会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显示,到2030年,氢燃料动力电池车将进入量产阶段。
假如按照产业发展时间表来看,眼下距离目标中预计时间还有11年左右。不过,复杂的汽车市场向来以灵活多变著称,各大车企会否尽快转型发力,加快研发力度?应该说,未来可期。
众所周知,丰田、通用、现代等全球主流车企早已开始氢燃料动力电池的研发;豪华品牌中,德系三强也不例外,同样在燃料动力电池系统方面下足了功夫;自主品牌方面,上汽大通、比亚迪、长江汽车等车企都盯上了氢燃料动力电池车这片新蓝海。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一年完成燃料动力电池车进入乘用车市场的目标,似乎有些过于紧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引领未来的新技术已被不少车企纳入规划之列。
对此,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王秉刚在接受《我国消费者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氢燃料动力电池汽车具有很多现有新能源车并不具备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些汽车公司氢动力整车生产项目和研发中心都已经完成工商注册,氢燃料动力电池汽车的发展会超出行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