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池出现结构性产量过剩,1/3公司已淘汰出局

2022-03-15      542 次浏览

国内的动力电池产业,正面临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局面。


6月27日,青海省西宁市,在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国内动力电池正在快速地量质同升,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同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近两年,国内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有1/3淘汰出局。


宏观上看,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成长迅速。


据统计,2017年中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9.1GWh,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50%。国内的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8GWh,占全球出货量的65.4%。


陈清泰认为,伴随产业的成长,动力电池的部分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整体性能和产品竞争力稳步提升。目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240瓦时/公斤,电池单体降至1元/瓦时,锂电池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准提高,一线企业自动化率超65%。


在肯定成绩同时,陈清泰提醒从业者,关注目前动力电池产业正在生变的竞争格局:


1.全球化竞争加剧。“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欧美国家的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势,但正在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


2.行业集中度提高,小型低水平动力电池企业将被淘汰。


陈清泰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陈清泰认为,现在电池企业正在与整车企业缔结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同时,电池产业正将触角延伸至上游材料和锂矿,以谋取市场中的主动地位。


3.动力电池第一批规模化退役潮将至,企业开始着手布局研究电池回收、梯次利用。


陈清泰提出动力电池产业现存的四点问题:


1.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寡头垄断。中国锂资源利用率较低,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存在资源安全的风险。


2.动力电池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一边要承受上游材料的价格上涨,一边要转嫁车企因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而新增的成本,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3.动力电池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高端供应不足,低端产品需求不足。


4.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和体系建设尚未到位。技术、收购网络、管理措施、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等各方面都需要提升。


为此,陈清泰提出五点建议:


1.国家层面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规划,加强锂、镍、钴等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降低资源的风险。


2.相关部门严格把控资源开采及电池生产项目。在开采环节,要制定强制性标准,提高矿山企业的准入门槛,杜绝大矿小开采,提高资源回收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关闭不达标企业,强化电池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监察力度。


3.相关部门应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要研究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


4.企业应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电池企业必须以全球视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自身技术始终站在世界前沿。


5.产业和企业之间应加强协同合作。动力电池涉及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电池企业应优化整合产业链,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做深度合作。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