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大战"电池市场

2022-01-12      535 次浏览

中日韩"三国争霸"


在大众集团财报公布会上,大众集团CEO穆勒宣布了一项高达500亿欧元的电池采购计划。在我国和欧洲这个最大的市场上,目前已经达成了200亿欧元的采购,其中入围的供应商只有两家——一家是我国的CATL,穆勒没有透露另一家公司名字,仅表示来自韩国。大众的采购计划,显示了在电池领域目前的市场格局。


除了中韩两国,同样在东亚的日本也是电池领域强大的存在,比如其国内的松下,因为配套TSLA而早已闻名世界。中日韩三国的电池商们已经构成了全球最强阵容。


2017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公司销量中,在前十排名中,我国公司占七席,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日韩系仅剩松下、LG、三星,三家的出货量分别为10GWh、4.5GWh、2.8GWh。


锂离子电池产业从90年代初诞生以来,至今已有大约30年时间,一开始由日本垄断,到日韩争霸,如今中日韩三足鼎立,纵观当前锂离子电池产业格局,中日韩三强争霸的局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


CATL"异军突起"


目前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由亚洲5大公司长期盘踞。包括CATL、日本松下、韩国三星、韩国LG、深圳BYD。


CATL位于宁德市郊的一个不起眼的无名郊区。这座位于我国东南部的三线城市,本不太可能成为技术革命的前沿,但在这里诞生的这家公司却有望超过TSLA、三星等老牌厂商。


在TSLA高调地抢走报纸的版面的时候,我国的电池厂商却不引人注目地在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根据三月二十三日公布的《2017年我国独角兽公司发展报告》内容显示,CATL以200亿美元的估值,位列第六,成为超级独角兽公司。


除了CATL之外,天津力神、比亚迪等也都紧随其后。在政府的积极支持政策下,我国的电池公司正开始在这个由日韩公司(如松下)主导了30年的行业里占据优势。


随着汽车制造商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投资,锂离子电池将成为未来至少10年内的关键技术。据行业估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并由我国主导。


2013年,我国超过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设备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一年后,随着我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腾飞,铅价上涨。2016年,我国市场销售了507,000辆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前一年新增了50%。


数据显示,尽管松下仍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但我国的比亚


基金经理Barings全球资源股票主管DuncanGoodwin表示:"日本人发明了这种技术,韩国人扩大了规模并投产,而我国最终会主导市场,因为这是市场最终的方向。"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wEnergyFinance)的数据,假如我国电池公司能实现目标,到2020年,它们将有能力生产121GW的电池。


相比之下,TSLA在2018年达到完全产量时,其目标为35GW。


一单位的GWh将足以供应为4万辆电动汽车行驶100公里。


CATL的研究和开发部有1000名员工。该公司拥有2000多件电池相关专利,行业分析师去年表示,他们预计该公司将"在产品质量方面赶上全球同行"。


三月十五日,CATL(或简称"CATL")还获得了英国《金融时报》2017年"商业魄力奖"(BoldnessinBusinessAwards)。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锂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公司,凭借其不畏挑战的商业魄力和创新,荣获"最具魄力新兴市场公司奖",成为该奖设立十年以来,首家获奖的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公司。


电池行业"大浪淘沙"


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两极分化已经形成技术壁垒,先来者具有成本优势和客户壁垒,也已形成了行业的重要护城河,因此,在动力锂电池领域,一些后来者已经宣布放弃。


比如,日前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国博世宣布:将放弃自制动力锂电池单元,转而外购电池单元。未来,将通过自身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来供应完整的电池系统。


此前,博世每年投资约4亿欧元,试图在电动出行领域有所突破,其中大部分用于对电池技术的研发。去年十二月,博世表示其正在考虑投资200亿欧元,使其电池产量在2030年达到200GWh,以对抗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而自去年起,包括日产、NEC在内的巨头,已经开始从锂离子电池业务中抽离。


"做电池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市场、技术和资源。"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未来全世界不缺最好的电芯,但缺核心的材料和资源。随着原材料市场的灸手可热,资本成为新一轮较量的关键推手。"博世等放弃电池的投资是非常理智的。"


近年来,抽离锂离子电池业务的消息并不少见,除了博世,去年八月,NEC公司决心退出锂离子电池业务,将生产电极的子公司NECEnergyDe-vice,出售给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金沙江资本(GSRCapital)。这家子公司重要为日产纯电动汽车"聆风(LEAF)"的车载电池生产电极,年销售额约150亿日元。


此外,日产和NEC的合资电池子公AutomotiveEnergySupply(AESC)司也出售给了金沙江资本。AESC的出资比例为日产占51%,NEC和NECEnergyDevice占49%。当时,日产将先从NEC手中收购AESC49%的股份,全权持有AESC后再打包出售给金沙江资本。


AESC从NECEnergyDevice采购电极生产电池,年销售额约为300亿日元。2016年,AESC以1622MWh的出货量,仅次于松下、比亚迪和LG化学,排名全球第四。因此,AESC的出售在当时,被视为锂电元老索尼(47.99,-0.35,-0.72%)退出电池业务之后,全球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又一颗重磅炸弹。其出售额被认为在1000亿日元左右。


有关博世退出锂离子电池业务,博世表示,目前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由亚洲5大公司长期盘踞。包括CATL、日本松下、韩国三星、韩国LG、深圳BYD。这几家已经气候大成,博世若此时投产电池单元,将会冒很大的市场风险。


其次,在成本层面,一个电池单元的成本有75%来自于锂等原材料,加上加工、包装、运输等费用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价格战一旦被竞争对手掀起,很容易血本无归。


于清教称,前十名的电池厂商,已经占据了我国电池市场70%的份额。这些电池厂商在四大关键材料上已经有了完备的布局。而博士和NEC,包括奔驰、戴姆勒、大众,在我国市场并不具备资源优势,材料全靠从我国采购,因此在成本层面完全没有底气。


另外,从投资角度来看博世放弃的原因也很明显——在博世深思熟虑之后,其认为,到2030年,全球动力锂电池产量将达到1000GkWh,如博世想达到市场占有率20%的份额,至少要投入200亿欧元来购买电池单元的生产、检测、回收等设备。这项巨额投入关于任何一家零部件公司来说都压力重重。而一旦技术上出现革命性创新,前期投资极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


目前以液态电解液为主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电动汽车需求。而博世计划"弯道超车",其将投入固态电池以及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但预计到2025年才能走向成熟。于清教表示,除非在材料上有非常明显的颠覆,否则锂离子电池至少在未来三五年仍是主流的动力锂电池。其它技术的革新和替代,仍有很长的时间要走。


行业将迎深度洗牌


尽管目前我国公司已经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着政府的补贴。如今,随着政府补贴的退坡,这个局面将有可能会改变。


日韩等电池生产上在我国均有厂,正等待政策解禁——目前,松下在我国大连和苏州各建立了一个厂,大连厂生产方形电池,目前一期工程已投产。苏州厂生产18650圆柱形电池。而三星则在西安有厂,三星SDI电池厂在西安投产,其生产线将年产4万辆高性能汽车动力(纯电动EV标准)电池。另外,LG在南京的厂可以供应超过55万件电池产品,约配套18万辆新能源汽车。


实际上,目前在我国颇多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上都装配了日韩的电池,这关于我国电池公司来说并不太妙。而另一方面,我国动力锂电池至今没有很成功的走向国际的案例。


CATL计划今年在欧洲建设厂,但目前地址还没有选定。而从大众的"超级"订单来看,其对我国电池的态度依然是——我国专享。CATL"走出去"还是依靠其成长的"贵人"——宝马集团,后者通过引入技术标准,帮助CATL迅速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商。


当然,博世对电池业务的抽离并不意味着就此放弃这个市场,其依然在电池系统的集成等方面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未来,博世将在系统集成、能效核心和标准化三个项目上持续发力。而这正是目前诸多电池生产商所不具备的能力。另外,对下一代电池的研发也将使得我国公司感受到未来的压力。


在业界看来,精细化分工将成为未来电池领域的发展方向。2019年我国将开始实行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这将是电动汽车真正迈向普及的转折点。


在"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下,双积分政策的实行、禁售燃油车提上日程、充电桩及电力资源配置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成本下降,储能产业迎来成长期……在此背景下,于清教认为电池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我国在技术路线方面和日韩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于清教看来,未来我国电池公司极有可能超越三星、LG和松下。一方面,我国电池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并购重组,或从市场获得相关的技术。另一方面,坐拥全球最大电池市场的我国,很可能在技术成熟之后,通过自己的声音,制定标准和规则。


在各家动力锂电池龙头公司加速扩产、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锂电新能源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深度洗牌。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