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燃油汽车禁售进入倒计时,全球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中国也不例外,相关数据统计,2014至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速在300%以上,后续几年的增长率也在不断提高。
4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预计2010年左右投入使用的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电池将在今年或明年逐步“退潮”。
这意味着,我国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期。那么,对于这汹涌而来的商机,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准备好了吗?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汽车的快速电动化,使得动力电池成为各大国科技竞争的新战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纷纷发力于此,希望夺取下一代出行工具利润最丰厚的市场。
随着动力电池行业逐渐走向风口,2013-2016年间我国动力电池制造也出现井喷式发展。不过,所带来的产能结构性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2017年动力电池规划产能为228Gwh,而实际出货量仅为37.6Gwh,产能过剩问题严峻。不过,优质产能却依然不足。以国内某龙头企业为例,凭借良好的产品性能,该企业在不断扩产的过程中产能利用率也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2015-2017年分别为96.92%、92.37%和75.13%。
市场需求的高端化,加之自2016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逐年减少,都在加剧动力电池市场的淘汰速度。
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补贴缩水幅度超过业内预期。
《通知》显示,续航里程小于25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直接取消补贴。续驶里程在250km(包括250km)至400km之间的纯电动乘用车每辆补贴金额为1.8万元。续航里程大于等于400km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新政调整为每辆2.5万元。
业内人士李先生告诉记者,该政策的火速出台,无疑是向动力电池企业做出提高能量密度的要求,并对低质量的产能进行淘汰。
事实上,早在2017年3月1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四部委就联合印发了《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方案》为整合我国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加快其发展水平,对相关产品性能、工艺、材料、安全性和产业规模都做出极为详尽的要求,明确了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及目标。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155家,截止到2018年年底,国内在新能源汽车上有实际装机量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缩减到99家。
“随着补贴的大幅退坡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当政策和市场都指向优质动力电池时,一些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的中小型动力电池企业无疑会被市场所淘汰,这使得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进一步突显”,李先生说道。
动力电池将迎来“退役”爆点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有明显的拉动作用。除了消费者关心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问题,动力电池衰减过后的处理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22.07万辆,累计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按国务院颁布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200万辆。
一般而言,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为5到8年,以我国新能源车的市场集中爆发的2015年计,在2020年前后将会迎来首次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退役”期,因此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说: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如果回收处理不当,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基本模式
与一般的电池不同,车用动力电池体积大、成分复杂,其回收利用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所以国内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运营模式总体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模式建立最为完整完善的要数丰田公司。据有关专家介绍:丰田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耕耘已久,虽然与电动汽车的电池相比,HEV的电池比较小(1Kwh),但是丰田HEV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和保有量相当大,其镍氢电池的回收和处理策略值得作为借鉴基准。
据悉,丰田的整个电池回收体系从回收、评估、再利用、拆解等几个流程展开。首先,在经销商建立电池回收网络点,接着,对达到使用寿命需要退役的电池进行特性诊断。
经诊断,如电池整体状况良好,只是个别单体达到使用寿命,则对这些单体更换后重新组装电池包,可以作为置换电池重新应用于汽车上;如果回收电池还剩余规定容量,则可以进行梯次利用,即应用于分布式储能电池系统,用来平抑、稳定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可再生能量发电的输出功率。或者应用于微电网,实施削峰填谷,减轻用电负荷供需矛盾;对于完全丧失再利用价值的电池,则进行拆解和化学处理,完全回收镍、钴等金属,用于重新生产,实现循环利用。
中国相关产业链日益成熟
虽然我国相关回收体系正在积极完善,但由于国内动力电池构造复杂且没有固定标准,造成拆解回收工艺难度高,梯级利用没有形成产业化致使回收成本过大,企业缺乏热情,从而面临极大困难。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切实解决相关难题,2018年2月,七部委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车企承担动力电池回收责任。而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梯级利用,《暂行办法》还要求电池生产企业采用标准统一、协议开放的易回收设计,还要向车企提供电池拆解、存储技术信息,方便进行再生、梯级利用。
《暂行办法》还规定,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形成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建设若干再生利用示范生产线,建设一批退役动力蓄电池高效回收、高值利用的先进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研发推广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发布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技术标准,研究提出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
除了国家级政策之外,各地方也出台更为细致的回收方案,例如深圳市提出,对汽车按照20元/kWh的标准计提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资金,然后给予该金额的50%作为回收补贴。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一些企业也抓紧机遇,纷纷成立电池综合回收的相关公司,建设回收利用生产线。
2017年以来,中国铁塔公司、重庆长安、比亚迪、银隆新能源、沃特玛、国轩高科、桑顿新能源等16家企业签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共谋发展。此外,骆驼股份、比亚迪、宁德时代、华友钴业、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锂电材料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均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展开布局。
4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汽车论坛上表示,动力电池的回收循环体系是相关部门近五年来一直研究的对象,工信部已经建立了这个体系的设想、规划以及相关文件。他还表示,经过将近五年的实践,我国逐渐摸清了电池生产、退役、回收再利用的链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产业链将越发成熟,有望成为动力电池行业新的蓝海。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