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跨界者能否撼动动力锂电池行业既有格局?

2021-12-02      560 次浏览

掌控核心技术,已成为制造业界的共识。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风起云涌的今天,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技术之一,该领域一直是产业链公司的必争之地。


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全球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出货量排名中,比亚迪、CATL、沃特玛、国轩高科、力神、比克、中航锂电赫然在列,万向A123和哈光学也排在11、12位。比亚迪、宁德时代、沃特玛、国轩高科等仅仅四家公司的出货量在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占比就接近70%。


可以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以富士康、黑芝麻等公司为代表的跨界投资者却也在该领域“磨刀霍霍”,大有来势汹汹、颠覆格局的“势头”。


搅局者还是颠覆者?跨界投资者又给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带来怎么样的“刺激”?


新能源汽车网尝试解析,供业界评鉴。


跨界正当时


当今时代,跨界几乎已成为创新和颠覆的代名词,颠覆式创新或毁灭性创新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成功者如董明珠牵手珠海银隆、黄宏生另起炉灶的南京金龙、中兴手机等,但失败者也不鲜见。


近期,乐视造车的疑云还未消散,又传出富士康、黑芝麻等传统公司进军新能源的消息。


不仅如此,今年第二季度以来,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投资热度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自建、增资的方式“下注”锂离子电池(及设备),其中不乏大胆跨界的“新兵”,锂离子电池俨然已成为资本的“狩猎场。


有业界人士分析,在新能源车政策多变,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转投锂离子电池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六月二十三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江苏昆山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部署,富士康将在昆山投资建设光通讯连接模块/高速连接器、新能源车电池、智慧物联网科技新城、废弃物处置、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等7个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50亿元,首期投资额超过80亿元。


此次投资项目中,新能源是重头戏。其中,腾翼新能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重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富士康联合腾讯、和谐汽车共同组建“和谐富腾”进入新能源车领域,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事件之后,富士康高层表示今后将不再投资新能源车项目。只不过,不投资新能源车并不代表富士康退出了新能源车领域。今年三月份,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富泰华以人民币10亿元,取得宁德时代约1.19%的股权。而此番昆山项目继续投资锂离子电池,可以看到富士康已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到了锂离子电池领域。放弃整车制造,从新能源车的产业链入手,进而分享新能源车的红利。


黑芝麻在六月二十日宣布拟与天臣新能源、大连智云自动化三方共同投资10亿元设立“天臣南方电源系统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黑芝麻出资3亿元,持股比例30%。黑芝麻表示,此举是为拓宽经营业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上升点和提升盈利水平。


以水利水电自动化为主业的华自科技,于五月三十一日公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拟以3.8亿元购买精实机电100%股权;特种纸生产公司凯恩股份对外透露,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标的资产初步确定为深圳卓能新能源,而卓能新能源的主营产品为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那么,这些“新兵”加盟的背后动因何?


新能源汽车网认为:一方面,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遭遇利润天花板的公司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在自身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佼佼者,如格力电器、中兴手机等;另一方面,虽说国内锂离子电池公司已超过200家,但是低端产量过剩,高端产量不足的锂离子电池行业现状,和2020年国内200万辆新能源车的销量对高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使很多“新兵”嗅到了机会。


胜败众评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近日公开表示,“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进步,但仍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需求,尤其在基础关键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制造装备和工艺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方建华对新能源汽车网[xnyauto]表示,“今年底,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可能接近200GWh,而市场需求不到40GWh,整个行业去产量的压力很大。”随着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少在建的产量,可能在两、三年后就是没用的废铁,只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则认为,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总体的产量可能已经超越了现在汽车市场的需求,但是真正好的电池公司的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所谓的产量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或者是某个时段的过剩。“目前,产量相对快速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只是阶段性过剩”。


“当下,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资本炒作的嫌疑很大,重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集中爆发从而导致动力锂离子电池供需不足。但随着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布局日趋完善,这种不平衡再过两年时间就会被打破,进入真正的产量过剩阶段。”业内人士认为,留给其他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市场空间不会太大。


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个阶段的发展重点就是成本问题,而占据整车成本30%-50%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成为将成本的关键。”总的来说电池降成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完成,首先是原材料价格的控制;其次是技术工艺的革新;再次是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


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同时还是拥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对跨界投资者来说,投资动力锂离子电池业务挑战不在于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最大的门槛是销售渠道的建设和合理降成本。在新能源车补贴退坡,车企亟待降成本的当下,相关车企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降价要求会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网分析认为,资本的“侵入”的确给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带来冲击,但值得警惕的是,行业背后的商业逻辑依然是制造业的属性,无论从技术规模,还是产业配套等方面,都要较长的时间来布局和完善,这就要扎扎实实的技术积累和迭代,要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这一点永远不会因为资本的热捧而改变。随着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收紧,补贴退坡力度加大,2020年补贴取消后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想要盈利,还真得凭借自己的真功夫。


而短时间逐利的资本,要在短时间内获利几乎不大可能,或者说“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终究是一场游戏,而实业却是永远游戏不起的。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