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瑞士手表制造商Swatch、南方黑芝麻糊等公司跨界进入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是为了分得快速发展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块蛋糕;那么,上汽、戴姆勒等全球车企“战场”转向动力锂离子电池无疑将大大提高行业整体水平,让这块蛋糕更加美味!
不可否认的是,整车公司往往更懂怎么用电池。因而,在协同发展的行业大潮流下,整车公司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都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是:新能源汽车该用怎么样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记者日前调研组一行走访了8家国内知名整车制造公司。来听听它们怎么说!
问题——高端产量不足
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刚刚落幕的“青海锂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到目前为止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总体的产量可能已经超越了现在新能源整车的需求,但是真正的好电池仍然是供不应求。电池我国网分析认为,除了材料和设备水平、生产工艺以及政策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差距之外,国内高端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不足重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认知不同步。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了50万辆,保有量超过了100万辆,这两者在全球的占比都达到了50%。2017年一季度,我国仍是全球上升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全球第一。可以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远高于市场预期。“我们电池部的同事每天压力都非常大,因为在北汽新能源这么巨大的需求下,供应商即使加班加点生产也还是跟不上。”北汽新能源电池工程部曹桂军博士说道。
现实情况是,不少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认知还是不够。拿整车研发来说,完整的周期大概是2-4年的时间。因而,整车生产产量至少提前2年布局。而有些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只顾着跟政策、扩产量,并没有认识到整车公司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以至于渐渐跟不上整车公司的脚步,产品也进入不了整车公司的视野。
2、合作模式转变。
动力锂离子电池和车企的合作由来已久,只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双方合作深度和驱动因素不尽相同。
目前,车企和电池公司正由单纯的供需关系转变为基于市场、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深度绑定合作。而这往往是一流公司间的强强联合,高端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被绑定,导致市场供应紧俏。另一方面,高端产量的配套应用要经过一定的验证周期,因而也会出现短时性的供应不足。
3、产业发展环境混乱。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个世界本来就是遵循淘汰制,弱肉强食。为了生存发展,每个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都在不断地让自己变得强大,却忽略了一个健康、公平、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环境对自己的保护用途。
调研中,有不少车企反映,国内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太容易,而被淘汰的又太少。比如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鱼龙混杂,公司间恶性竞争频发,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形成产业良性发展机制,公司没法去做高端产品,更谈何成功。
破局——车企要怎么样的电池
所谓的高端产量不足,只是个别车企的急缺,或者是某个时段的不足,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而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究竟要怎么样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整车公司这么说!
1、安全
任何一次有关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都可能会导致公众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疑虑进一步加深,也阻碍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随着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深入发展,安全问题会大大减少,但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无疑将是全产业链公司永久的头等大事。
2、实用
消费者有关新能源汽车最直接的需求就是花钱少一点,续航多一点。提质降价将是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3、全生命周期价值
基于环境保护和原材料紧缺这两个原因,动力锂离子电池肯定是要走回收再利用这条路的。假如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能在设计开发的时候就考虑它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采用VDA尺寸,标准化的模组、PACK,那么有关后续的梯次利用和回收都是有好处的。
只是,极具潜力的市场让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上下游为之疯狂,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公司纷纷加速投产。看上去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也有无数业内人士心存担忧——在优质产量方面,未来是否也会出现严重的过剩?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