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年初补贴政策调整、推荐目录重审、能量密度与补贴挂钩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7年第一季度出现断崖式下降,也让大批电池公司在一季度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尴尬状态。
“2017年第一季度处于政策调整期,导致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环比下降22.4%。但从第二季度开始公司进入良性发展,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计第三、四季度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会大幅上升。”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如此判断2017年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趋势。
行业“涨、张、长”
罗焕塔表示,尽管受政策调整影响,但新能源行业“涨、张、长”的行业特点依然未变。
具体表现为上游钴、镍、碳酸锂、铜箔等原材料价格涨价;动力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产量扩充与扩张、资本跨界向新能源行业扩张;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上升、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值持续上升、主材产值、产量上升。
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锂离子电池总产值达到1120亿元,同比上升31.8%,上升重要受电动汽车拉动;2016年四大关键材料产值340亿元,上升50.8%;截至2016年1-十一月,国内锂电产业投资(含拟投资)超过1200亿元,实际投资550亿元,其中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隔膜投资额最多;动力锂离子电池和正极材料投资规模较大。
罗焕塔在报告中指出,补贴政策依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受补贴政策调整影响,2017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足全年目标的一半。其中,新能源客车市场滑坡最为明显,乘用车成为市场上升的主力。预计乘用车和专用车将在下半年迎来大幅上升。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7年1-六月新能源汽车(含新能源商用车)累计产销分别为21.2万辆和19.5万辆,同比上升分别为19.7%和14.4%。但与年初预计的80万辆目标相比,上半年销量远不及预期,销售额不到目标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季度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回暖,从而带动上游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原材料产销量上升。
高工锂电网近期了解到,大批电池公司从第三季度开始进入订单骤增、产量利用率大幅提升的状态,部分电池公司的订单生产日期甚至已经排到了年底,动力锂离子电池订单充足保障公司全年业绩大幅上升。
业内人士表示,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在上半年受政策影响整体表现不佳,但第三季度开始将会出现爆发式上升。与此同时,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依然面对着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车厂大幅压价、账期延长、公司紧张、市场竞争加剧等压力和挑战。
三元软包电池占比快速提升
一直以来,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就存在着磷酸铁锂、三元电池和锰酸锂以及钛酸锂等技术路线之争,也出现了方形、圆柱和软包等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尺寸的产品形态。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国内整车公司和电池公司在产品选型、产量扩张和技术路线选择方面出现了困扰。
不过,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已经逐渐清晰,产品类型也逐渐集中统一,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比较也更为明显。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圆柱、方形、软包三足鼎力的电池市场格局,其中软包市场应用正在不断加速。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圆柱、方形、软包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为13.92GWh、26.64GWh、22.99GWh,占比分别为21.9%、41.9%、36.2%。
从市场应用情况来看,方形电池的市场占比最高,重要应用在新能源客车和乘用车领域,技术路线包含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圆柱电池以三元为主,重要应用在微型车和专用车领域;而软包电池重要以三元为主,重要应用在乘用车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软包电池因拥有容量大、内阻小、设计灵活、安全性高、重量轻等多重优势,目前已经在现代、福特、沃尔沃、戴姆勒、北汽、上汽、长安、东风、奇瑞等大型车型的乘用车车型上大规模应用。从而吸引了诸如LG化学、AESC、孚能科技、国能电池、微宏动力、亿鹏能源、中兴派能、天劲股份、捷威动力、上海卡耐、桑顿新能源、遨优动力等大批国内外优秀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布局。
另一方面,在补贴金额与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挂钩的倒逼之下,国产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这种现象在2017年公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下称推荐目录)中表现尤为明显。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累计公布了7批推荐车型目录,共计178户公司2265个新能源车型。其中,新能源客车以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为主,快充类车型以锰酸锂离子电池为主,而新能源乘用车重要以三元电池为主,新能源专用车则是多种技术路线并存。
然而,不管是哪种技术路线,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普遍得到了提升。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从此前的100wh/kg以下提升到155wh/kg以上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甚至达到130wh/kg也将成为一种常态;锰酸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也在持续提升至115wh/kg以上,而三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20wh/kg以上也比较容易,最高可达150wh/kg以上。
“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快速放量上升以及软包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软包电池在未来的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罗焕塔如是说。
未来动力锂离子电池竞争格局变化大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结构性过剩,强者恒强,分级分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数量已超过150家,但是能够进入整车供应链并规模性出货的公司却并不多。
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孚能科技、比克电池、沃特玛等前十家电池公司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占比高达69.8%,下半年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市场高度集中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牢牢占据一线梯队的位置,未来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但二三线梯队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竞争格局在未来2-3年将发生较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洗牌加速。
例如,在当前配套车型进入推荐目录的电池公司中,出现了大批新兴电池公司,甚至还出现了AESC、LG化学、三洋能源等国外电池公司。未来不排除三星SDI、松下等国际电池巨头杀入获得补贴,这表明本土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将与外资品牌电池的直接竞争即将到来,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制造成本、性价比和品牌形象等方面受到挑战。
GGII分析认为,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集中度提升将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小电池公司面对更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电池产量大量释放,下游车厂要求电池价格大幅下降及材料涨价挤压,电池公司利润空间将受到压缩。部分电池公司迫于生存压力或将主动转型低速车、电动自行车和小型储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