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池行业面对洗牌

2021-12-01      599 次浏览

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存在严重“散乱差”的局面。


近几年来,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使得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公司数量爆发式上升。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单体公司已经达到了227家,是2014年年初的两倍,系统集成公司有315家。规模庞大的公司数量并不是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特点。


我国目前最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4%左右,数量庞大的公司数量分散了社会资金,大多数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公司缺乏研发基础和保障一致性的生产工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韩国等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强国都只有3家左右的主力动力锂离子电池厂,研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明显优势。


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散乱差”的局面如不加以规范,极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价格竞争。


新版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鼓励对优质公司加大投资,做大做强,这有利于行业进一步整合。


我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专家组组长干勇


2016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瞬息万变,行业政策的出台频次密集,让人应接不暇。已出台的政策包括有新能源补贴退坡、充电设施奖励、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碳配额、双积分制度、新能源汽车技术线路图等。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已从单一的推广补贴转向了扶持和规范,政策的力度也在大大加强,倒逼着行业快速蜕变,加速行业规范、整合与发展。


“80亿瓦时”大幅提高准入门槛


前不久,工信部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这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对上游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来说是一枚重磅炸弹。新版规范条件相较于2015年三月公布的《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而言,要求更为严格,无论从公司基础、生产条件、技术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还是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要求,整体提高了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门槛。


新版规范条件的出台,引起了轩然大波,业内人士讨论最多的,无疑就是80亿瓦时(是2015年版本要求的40倍)的产量要求。80亿瓦时对电池公司来说是什么概念?


截至2016年上半年,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电池生产商(以锂离子电池为主)中,排名第一的是日本松下,2016年上半年松下的产量仅为30亿瓦时,其1860三元锂离子电池重要供应给特斯拉;排在第二名的是比亚迪,上半年的产量为15亿瓦时;而与比亚迪并列的宁德时代,上半年产量也是15亿瓦时。即使建厂扩产,国内能达到产量目标的也只有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2017年末这三家电池生产商的产量预计分别为160亿瓦时、160亿瓦时和107亿瓦时。新版规范条件规定的80亿瓦时产量指标要实现的话,意味着大多数中小电池公司都要被出清。


严格条件加速行业规范整合


工信部如此严格的要求,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加速行业整合和发展。在国内的160余家电池公司中,产量超过10亿瓦时的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然有扩产的需求。根据中金证券的测算,要形成80亿瓦时的产量,仅设备资金就要40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土地、厂房、流动资金等在内的成本。


此外,新版规范条件中,对公司的基本要求是“公司近两年内没有出现生产经营和产品应用重大安全事故”。要同时满足“80亿瓦时产量达标以及两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基本要求的公司比较少,就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电池公司只有被整合并购。这个政策一旦执行,将极大方便大型公司低成本收购中小公司,实现自身产量的快速扩充;而规模较小的中小公司,要么被资本整合,要么黯然出局。


对国家来说,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补贴盘子大小有限,要兼顾多家公司,每个公司拨到的资金有限;而假如行业规模效应形成,国家补贴几家龙头公司,不仅资源利用率更高,监管起来也更高效便捷。


旨在推动本土公司与外资抗衡


公司优胜劣汰,良币驱逐劣币,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规模效应可期待。根据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预测,2020年新型锂离子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将提高1倍以上,达到350Wh/kg,成本降低50%,达到0.6元/Wh;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将提高1倍,达到250Wh/kg,成本降低1倍,达到1.0元/Wh。由于动力锂离子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30%~50%,随着动力锂离子电池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有望大幅下降。


其实,新版规范条件的出台,早已在2012年便埋下了伏笔。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要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量力的龙头公司”。2016年即将过去,按照目前国内公司的产销规模,留给政策执行的所剩时间并不多。


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政策正在严抓执行:新版规范条件要求更加确切、具体。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含义上,剔除对生产环节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铅酸电池;在生产条件上,新增有关监控和一致性的两项要求;技术能力方面,强调设备和研发能力等等。另外,新版意见稿还设有九大条目,比旧版多了两条,其一是规范管理,另一条是附则,这两条一出,落实的强制要求和要考核的技术指标就确定了。


尽管政策严抓,要求也更严格,但是公司也不必过于担忧。首先,本次规范条件执行具体时间未定,虽然限定在2017年,但在年末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新版意见稿还有“规范条件会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的情况。除此之外,新版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条件,暂时未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挂钩(详见十二月二日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第四批推广目录),给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缓冲期。至于未来会不会挂钩,重要还得看2017年政策执行的效果。


据此,可以认为,国家制定如此严格的规范条件,重要还是希望通过强有力的行业标准去倒逼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兼并重组,建立本土龙头公司与外资公司抗衡,打破关键技术被外资垄断、自主品牌沦为代厂的格局。


总体而言,2016年是汽车行业政策的大年;到了2018年,车企将会迎来第一轮考核。而有关即将到来的2017年,势必要起到承上启下缓冲的用途,电池厂家们能不能在2018年提交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就看2017年政策执行的力度以及市场的接受度了。


(作者系威尔森咨询有限公司市场分析师)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