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积分’管理办法执行在即,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对产量急剧扩张、产业链存在短板、回收利用滞后等难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宋显珠在四月二十一日举办的2018首届我国新能源动力锂离子电池暨储能产业大会上指出,居高不下的成本和难以突破的能量密度水平已然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急需迈过的两道坎。
本报记者现场获悉,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洗牌速度正进一步加快。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会上指出,2015年至2017年,动力锂离子电池相关配套公司已从150家降至100家左右,这意味着1/3公司已出局,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
公司难承高成本
记者了解到,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正面对“降本危机”,一面是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一面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年退坡,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普遍承压。
“技术决定了一家公司到底能飞多高,质量决定能飞多远,而成本则决定了这家公司到底能不能飞。”力神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宝兴坦言,由于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而电池售价因国家政策影响不断下调,电池公司的成本压力巨大。
据悉,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2017年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执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升级工程,开展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动力锂离子电池革命性突破,到2020年,在突破能量密度瓶颈的同时,力争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
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在会上表示,尽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但能否一直保持领先水平尚无绝对把握。叶盛基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化水平较低,关键技术、电池性能和成本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现有的价格成本完全靠补贴支撑,就像孩子断奶就没法活相同,新能源汽车产业还要整个行业共同呵护,只有把步伐走稳才不会摔跤。”叶盛基强调。
技术路线存争议
“由于续航能力不足,现在我们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去充电的路上。”深圳市时代高科技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晓波在现场坦言。我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也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要尽快解决里程焦虑。
续航能力已然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竞争力的制高点。然而到底何种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更具发展潜力,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据了解,锂硫电池被业内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之一。资料显示,锂硫电池利用硫作为正极材料,电池理论比能量最高可达2600Wh/kg,远超现已广泛应用的钴酸锂离子电池。
然而目前锂硫电池尚处于科研阶段。杨裕生预测,未来3-5年内锂硫电池很难实现应用,“甚至十年八载也不算悲观”。目前,锂硫电池重要有五大技术难点,安全性低、体积比能量低、放电倍率低、能量转换效率低和循环次数低。
此外,锂空气电池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高比容量电池技术,其利用锂金属与氧气的可逆反应,理论能量密度上限达到11000Wh/kg。然而,业内对其争议不断。杨裕生认为锂空气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过低,寿命短,很可能“远水解不了远渴”。南京大学教授、国家周豪慎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锂空气电池虽然困难很多,但前景可观。“我们已在催化剂、隔膜等方面进行研究实验,下一步仍要解决综合效率的问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有关业内公认较为理想的氢燃料动力锂电池,杨裕生也提出了质疑:“有观点认为氢能转换率高且清洁,我认为并不完全正确。制氢需用燃料动力锂电池发电,氢气压缩、运输同样消耗能源,整个过程仍会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他强调,燃料动力锂电池优越与否有待实践检验。
“电动汽车最终目标未必是纯电动汽车,未来最为理想的低碳化电动汽车应是由光伏和风电为动力锂离子电池充电,通过生物质给发动机供应能量,或者不烧油的烧醇类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杨裕生展望道。
产业链竞争加剧
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配套量前5名依次是:宁德时代105.68亿Wh,比亚迪56.6亿Wh、沃特玛24.12亿Wh、国轩高科20.48亿Wh、比克16.55亿Wh。其中,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一跃超过比亚迪,由2016年的20.6%提升到2017年的29.2%。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总监吴辉也在现场分析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和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龙头公司由比亚迪变为宁德时代,力神、中航锂电、万向、光宇、中信国安等公司下降明显,孚能、比克、亿纬锂能、江苏智航、广东天劲等公司强势上扬。
刘彦龙对此表示,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公司集中,只有拥有雄厚技术积累、足够资金支撑、理性的市场定位以及能够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电池厂商才能占得先机,赢得市场。
对此,多位参会公司代表也表示,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仅是产品或单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平台、产业链的竞争。
比亚迪电池事业群第二事业部总监张春昱透露,比亚迪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的电池回收利用生产线,但未来比亚迪将放开该部分业务,与同行公司合作推进回收利用相关工作。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雷凤平也表示赞同,他强调“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大势所趋,市场如此巨大,仅靠单一公司难以独领行业发展。”
宋显珠呼吁,动力锂离子电池上下游产业之间应建立有效运行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知识产权许可和保护、标准研究、政策措施建议等交流协作,促进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他认为,业界要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