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电动出行的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池已成为各大公司争相抢占的战略“高地”,其中,以中日韩三国为首的亚洲电池生产商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了电池市场的主动权。
日前,德国大众集团将在欧洲建造固态电池厂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力图在2024年或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批量化生产。同时,宝马也公布声明表示,将投资10亿欧元在匈牙利新建组件厂,以此实现宝马在欧洲同时生产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目标。
明明已有“交情不浅”的固体电池合作公司,宝马和大众为何还要“自立门户”?车企们的“西迁”会对国内市场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同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繁茂”之地,亚欧两地未来将如何划分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蛋糕”?
返欧为掌握主导权
针对外企返欧造电池的现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是为了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导权,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和保障品质。
“公司肯定是希望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赣州市豪鹏科技公司总经理区汉成对记者表示,电池技术好比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属于最核心的工艺,公司掌握主动权十分必要。不仅如此,自建电池厂更加有利于车企对自身产品线进行系统整合,在保障动力锂离子电池工艺和品质达到自身要求的同时也能确保产量,进而摆脱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
“我认为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战略。”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院长刘正耀对记者表示,“目前东亚的电池产业发展得很好,而欧洲缺乏制造动力锂离子电池所需的正负极材料,弃亚回欧对车企来说成本过高。”
但相比成本,能否掌握主导权显然是车企更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电池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再是建厂的重要影响因素。况且有关大众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为了保持独立性,我想哪怕让它投资10亿欧元来自建电池厂,成本都不算高。”区汉成对记者坦言。
“站在未来的角度,欧洲公司回欧建厂,布局动力锂离子电池业务还是很有必要的。”深圳恒创瑞能环保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杨昊昱对记者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快,欧洲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市场之一,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量肯定也是逐步上升。欧洲车企回欧布局是想在未来全面铺开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时候可以不受制于人。”
提高实力应对挑战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总产销量全球第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销国,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无论是宝马还是大众,都还没有大规模地生产、使用和推广固态电池,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市场占比很低。”杨昊昱对记者表示,“我认为在短时间内,车企回欧建厂对国内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并不会出现较大影响。”
纵使现状无忧,国内车企也应保持忧患意识。“目前造车新势力所产的汽车,在外观上确实做得很时尚,但造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强调互联网思维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区汉成对记者分析指出,几年之后,在国内补贴完全取消、外企在欧布局完成的情况下,传统车企的品牌效应或能成为外资车企的一个加分项。“届时同样是电动汽车,哪怕大众的价格比国内的汽车更高,消费者也不一定会青睐国内车企产品。”
此外,同为亚洲电池强国的日本也将是我们在动力锂离子电池战中的强劲对手。据记者了解,即便是目前被认为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最成功的特斯拉,其动力锂离子电池也不是自产,而是来自日本松下。“但特斯拉还是发生了几起电池燃烧事件。我认为目前最安全的电动汽车是日产的Leaf,它的电池从来没有发生过燃烧的情况,我们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区汉成告诉记者。
我们无法选择对手,但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来应对挑战。“技术的更新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要不断地学习和交流,才有可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刘正耀表示。
未来欧亚或二分天下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同时,欧洲各国也陆续出台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政策的导向用途极大地推动了中欧两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大量使用电动汽车必然会推动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未来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应该是亚洲和欧洲两分天下。”杨昊昱分析指出,虽然美国也是汽车消费大国,还孕育了特斯拉,但美国民众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并不高。“美国近几年的电动汽车销量一般,用户接受度也不如东亚的几个国家高。我认为是美国的石油过于便宜的缘故,无法刺激美国人出现消费电动汽车的欲望。”
而区汉成更是用他的亲身经历向记者表达了他对欧洲市场的信心:“十年前我曾去欧洲学习,当时就试驾过一辆电池已使用5年有余的电动汽车,性能依然稳定。如今电动‘大潮’将至,欧洲各车企又怎会毫无准备呢?”
但也有业界人士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虽然目前看起来是亚欧两分,但我认为未来应该还是以我国市场为主。”刘正耀对记者表示,“我国在原材料上具有成本优势,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国,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巨大市场。此外,市场效应还能‘辐射’周边各国,形成东亚电池产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