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刚:电池安全的判断不能以材料为标准

2023-07-10      314 次浏览

近日来,频繁的起火事件影响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对此,原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秉刚认为,“大部分的电动汽车肯定是安全的,火灾还是发生于少数车型上,对发生的火灾要做一些分析,是产品设计、生产质量、充电管理,还是其它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主张经过第三方机构客观调查,向公众公布调查分析结果,这样做将有助于帮助消费者了解实情,解除恐慌。频繁出现问题的产品与公司,就该退出。”


以下为部分采访内容:


问:电动汽车自燃事故频发,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了焦点问题,与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相比,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风险是不是相对较高?


王秉刚:首先要对目前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能武断地认为三元材料有安全风险或者必须叫停。调查之后,要看是不是所有使用了三元材料的整车厂都发生了事故,尤其要关注主流车厂。假如产量很大的主流车厂没有发生事故,那就说明并不是所有三元材料都存在风险。假如集中在少数几个车厂,再看看它们的电池,判断是哪家车厂或电池公司问题比较大。


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上有优势,目前单体能量密度已经提高到每公斤160—170千瓦时,我一直主张在对安全要求特别高的地方,比如大客车,要用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在乘用车上,我了解到很多优秀公司对三元材料电池安全性做得很充分。我们对电池安全的判断,要以能不能达到安全要求为标准,而不能以材料为标准。三元材料电池有各种不同的配方,不同公司各自的安全标准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说三元材料不安全。


问:怎么看有关自行设计电池系统的车企,有人呼吁根据电芯材料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管理系统?


王秉刚: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电芯系统设计肯定是不相同的。但同样是三元电池,只针对质量差的电芯加强系统设计,是不现实的。安全事故的源头还是在单体上,单体不过关,靠系统设计来保证是不行的。当然,各家车企的情况不同,有的车企从电池公司直接购买系统,但设计能力强的整车厂一般自己做设计。


问:电动汽车自燃频发的同时,电池行业也正在经历洗牌,沃特玛等很多电池公司生存艰难,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秉刚:之前电池行业的投资热很严重,重要原因在于这个行业不要准入,地方批准就可以建设。另外,大家普遍认为电池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机会,所以都在买设备、建厂,但真正掌握电池技术的只有少数公司,很多公司对电池缺乏了解,质量控制、电池研发方面的水平很差。然而,在新能源汽车热潮中,这些公司生产的电池也装到了车上,拿到了补贴。目前电池公司太多、太饱和,电池的质量良莠不齐,电池行业的洗牌是必然趋势。


问:目前按照国家对高续航里程车辆的鼓励,倒逼公司不断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这和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王秉刚:电池的能量密度跟安全肯定是矛盾的关系,能量密度越高,对安全方面的技术要求越高。在能量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安全技术会比较难达到。


我主张,现阶段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追求不能再往上拔高了,政策也不要过于鼓励大续航里程。当前技术条件下,能量密度每公斤200多千瓦时就是一个门槛,国家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实现每公斤300到350千瓦时,我认为再往上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实验室可以做出各种能量密度很高的电池方法,但要想产业化,要解决安全和寿命两大问题,要一个过程。据我了解,我认为今后十年左右电池产品有重大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比较小。


问:电动汽车自燃是否也在考验政府有关电动汽车公司的监管,这方面如何看?


王秉刚:一旦发生自燃事故,公司是最关心的,肯定要做调查,但公司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以国家或者社会其他机构应该对起火事故做调查。纵观电动汽车行业,国家一向重准入、轻监管。准入很难,一点微小的改动也要申报,但是进入行业后,国家的监管力度较弱,一般都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督察。


要彻底改变我们的管理制度,应该减少公司前端准入的负担,不要一点小变动就要通告,化繁为简,加快公司更新周期,但是应该大力加强后端的监督,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监管机制,出了问题要重罚甚至退出,而且要有法律保证,这样公司就不会铤而走险。


因此我认为还是要从常态的制度建设上,提高公司的成本,应该把车辆的事故原因和责任上升到法律层面,这就涉及到相关法律是否健全、由谁鉴别、谁来执法的问题。当然还是要尽快建立这样一种制度,让公司时刻感到很强的监管压力。


问:其他国家的监管是怎么样的?


王秉刚:以美国为例,准入不难,但政府一直盯着市场,检测机构随时从市场抽检产品,重点是新投放的产品与消费者有、投诉的产品。一旦公司被发现排放、安全等方面没有达到标准,生产公司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产品会被禁止销售,比如大众的排放门事件,后果非常严重。在这种制度下,车企不敢轻易。


分析我国电动汽车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有些是很低级的错误,比如充电过程中没有保护,电充满后还继续充,一直充到电池包鼓包、着火。这样有问题的产品也通过了准入检测,要么说明准入时的不严格,要么说明没有按照要求来生产。送检产品与生产产品在质量与规格上的不一致是个严重的问题。


问:电动汽车发生事故后车企和电池公司的责任归属该如何划分?


王秉刚:应该由车企来负责。我认为对产品质量相关的安全问题车企应该负总责,车企负有考核零部件供应商的责任,因零部件问题导致安全事故,也应由车企去追究供应商的责任。


问:现在很多电池公司均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国家的补贴政策是否要作出调整,以免对整个行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王秉刚:我觉得电动汽车技术指标的提升要稍微减缓一下速度,消除一下潜在的风险,夯实一下基础,以寻求更加有质量的上升。随着补贴逐渐退出,洗牌开始,要建立退出机制,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追求短时间效益的公司,这样行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谈及补贴的问题,我认为我国的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用途,但现在看起来总体的补贴额度偏高,公司过于依赖补贴的情况相当严重。现在补贴正在逐步退坡,同时逐步出台其他非补贴的鼓励政策,将有利于按照市场的规律发展产业。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