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都在割肉,胖的割的时间长一些,瘦的没几下就割完了。江苏苏中电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沈维新告诉记者,当前蓄电池的售价比成本价还低,市场陷入一片乱战。经过十年快速发展的蓄电池行业正面对着一场残酷的价格战,行业普遍进入微利和亏损的境地。而在价格下跌的背后,是大型公司在行业大洗牌过程中紧锣密鼓的跑马圈地。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新一轮价格战的兴起,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严冬期。
价格大战导致普遍亏损
每年春节后,以及第三季度原本是蓄电池的销售旺季,但今年的市场销售一直处于旺季不旺的状态,而且还有继续走弱的势头。为拉动销售,价格大战无法防止地上演着。
从今年4月份开始,几个大品牌陆续降价,随后大量中小公司被卷入其中,原有的价格体系被打破。6月底,考虑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部制定的《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即将在7月开始执行,门槛提高后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些公司上调了价格,希望不亏,或少亏一些,但由于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价格战的僵局还是没能打破。
到10月底,电池的价格比年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以48伏12安时电池为例,一线品牌约每组360元,二三线品牌为300多元。而年初一线品牌可以卖到约460元,二三线品牌也可以卖到近400元每组,目前的价格下降了20%左右。
沈维新告诉记者,不仅是大公司带头降价给全行业带来压力,还有一些环保不达标,甚至是偷税漏税的地下黑作坊也在低成本生产,给原本就已经十分脆弱的市场造成很大冲击。蓄电池公司普遍亏损,公司之间只是多亏一点还是少亏一点的差别。
行业巨头逆势扩张
价格大战的背后是严重过剩的产量。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曾下达了淘汰蓄电池2000万千伏安时产量的任务。不久,在选址、设备自动化、环保等方面设定大量门槛的《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又开始执行,这些措施都直指落后产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行业的整治行动使蓄电池公司数量明显下降。我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在10月中旬召开的2012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透露,公司数量已经从整治前的约3000家压缩到了现在的1000家左右,未来的公司规模将被压缩到约300家。
然而,公司数量的减少并未明显改变产量过剩的现状,一些在整治行动中得以保留的公司甚至开始逆势扩张。作为行业巨头,天能集团就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下半年及明年,公司重要战略为加速扩张、拉足产量、以产促销。其中,二级市场的分销网络,今年目标是1200家,明年目标是1500家。
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内共生产铅酸蓄电池1498.9万千伏安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6.4%,而在今年6月,产量同比增幅曾高达71.5%。在电动汽车用蓄电池市场占有近半壁江山的天能集团和超威集团更是增幅明显。据了解,仅超威集团的产量就从去年的约6000万只上升到今年年中的3500万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8000万只。
行业前景堪忧
面对行业的逆势扩张和随之而来的价格大战,业内人士对行业的前景普遍表示担忧。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伊晓波指出,在国家大力整治蓄电池行业,大量公司被迫退出的形势下,大公司的扩张虽然是填补市场空间,抢占市场份额,但是,在目前产量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无疑将使整个行业雪上加霜。
瑞达期货研究院的谢季轲表示,9月蓄电池销售旺季已经结束,根据蓄电池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上半年8家蓄电池公司存货高达49.43亿,而其上半年净利总和仅为10.67亿元,存货相当于净利的4.65倍。由此可见,下半年蓄电池公司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
伊晓波指出,行业为了达到准入门槛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加上大公司跑马圈地导致市场混战,产品滞销引发价格下行,整个行业几乎都在亏损。经历了十年快速发展的蓄电池行业很可能会萎靡相当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