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动力锂电池正大量流入“黑市”

2021-09-09      569 次浏览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上升”,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据报道,2020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累计退役总量约为20万吨,虽然有部分经正规渠道得以有效回收利用,但仍有大量电池流入小商户、小作坊等“黑市”,引发人们担忧。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潜藏环境污染隐患。1块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能污染1平方公里土地长达50年。更大更重的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不仅含有镍、钴、锰等多种重金属,而且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环境中容易水解出现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更大危害。


同时,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还存在安全之忧。假如在回收过程中经由不具备专业设备和技术的公司操作处理,极易酿成事故。今年一月份,湖南宁乡某公司就曾因废旧电池处理发生爆炸起火,导致一死多伤,可谓教训惨痛。还有一些退役电池流入小作坊后,或被制成小型充电宝,或简单加工后被包装成新电池再流回市场,后患无穷,值得警惕。


事实上,为保障动力锂离子电池有效回收,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3年前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然而,由于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涉及管理制度、政策衔接及市场机制等诸多方面,仍存在多重难题要破解。


要看到,尽管当前我国参与电池回收的主体比较多,包括电池厂、主机厂、回收公司以及小作坊等,但真正合规公司并不多。由于合规公司环保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一些无资质、环保成本低的小厂,可以用更高的价格“抢购”电池,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也是部分动力锂离子电池没能进入正规渠道,而流入了小作坊的重要原因。无疑,这些回收乱象,为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后续安全处理埋下了隐患。


如何防止新能源汽车“爆发式上升”带来“爆发式污染”?提高电池回收公司的准入门槛是当务之急。废旧电池尤其是动力锂离子电池,设计和结构复杂,在拆解作业时,具有较高装备和技术要求以及操作规范,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公司就能干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鼓励引导新能源车企、锂离子电池生产公司与有处置废锂离子电池资质能力的公司开展合作,严厉打击把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出售给没有处置能力的无资质公司或二手经销商。


其次,在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支撑。比如,或可参考家电领域的回收基金管理制度,用“行政处罚+基金管理”的手段,让生产者从正规回收渠道获得应有收益,而对不承担责任者给予相应处罚。这不仅是从源头上遏制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非法回收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从政策上支持公司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此外,考虑到动力锂离子电池处理不当对环境和安全带来的巨大隐患,其回收利用工作不能完全指望市场机制,还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通过强制立法,将动力锂离子电池从工业电池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一类进行更加严格和精细的管控。(作者杨忠阳)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