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在青海西宁召开。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提出了对动力电池产业进行“再定位”的构想,主张要对动力电池业生态所存在的“不协调”问题,从产业链的角度予以解决。
张永伟表示,动力电池产业在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但“现在看来,还需要加码”。尤其是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的创新和提升,既要加快,也要时常抱有紧迫感,要找到自身能够发挥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否则就有被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其他技术路线取代的风险。
他同时表示,应该在动力电池及材料端,回收端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这也就需要将上游的矿产等资源放在战略高度上去考量。打破资源的供需瓶颈,降低原材料成本,给动力电池提供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他还提出,在动力电池领域,目前的国际竞争环境很激烈,我国的电池产业需要克服产能结构性发展不均衡等短板,提前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与日韩企业同场竞技的目的。
以下为张永伟发言全文:
尊敬的王省长、理事长,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参加我们百人会今天的论坛,我代表百人会课题组对这个行业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报告的主题是“推进协同发展,实现电池引领创新”。大概汇报十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电池产业的再定位。
我们研究发现一个结论就是,电池产业应该走在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的最前列,应该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电动汽车的发展确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系统的创新包括整车的正向研发、“三电”、轻量化、智能化等很多方面,但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应该是电池技术的突破,电池应该是破解电动汽车诸多难题,特别是里程焦虑、成本过高、性能需要提升的一个关键。过去在整个电动汽车的布局当中,电池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看来,还需要加码,特别是锂动力电池这条路线,确实既要加快创新,也需要有很强的紧迫感。大家想一想,在动力的各种技术路线竞争中,既有传统燃油车的提升路线,也有混合动力的路线,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氢燃料的路线。我们以锂电池、三元电池为主的纯电技术路线确实需要加快的创新,在技术路线的竞争当中找到自己能够发挥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否则也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但是电池的创新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刚才理事长也谈到了,整个电池的生态还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就是材料和电池不协调,电池和整车不协调。整个电池制造和环保这个产业链也存在着不协调,所以电池产业跑在前面,要解决现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这需要对电池有一个再定位。
第二,确实需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上游的资源问题。
在发展的初期,我们很少讨论资源,总认为资源是无穷尽的,当现在资源成为瓶颈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战略上对资源的规划应该及早的提上日程,这就是产业链在过去规划当中存在着的一些短板。现在全世界,昨天大家也看到了,印度也提出来,动用国家的力量在全球去收购控制关键的锂资源和钴资源,现在我们缺乏大的布局。我们国家锂资源是相对丰富的,但是钴资源是贫瘠的,在全球钴的储量当中中国仅仅只占到了1%点多,所以资源的瓶颈,随着电动汽车由十万辆级慢慢的突破到百万量级,到2030年将会实现数千万量级的时候,这个瓶颈应该是非常突出的,所以我们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要从战略上及早的规划上游的资源问题。现在资源价格已经成为整个不协调的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说上游资源开发技术瓶颈导致了我们自产率偏低,因此资源的供给出现了收紧,所以价格飞涨,价格的飞涨导致整个产业链成本压力陡升。所以把价格上涨的空间依次传递到电池、传递到整车、再传递到消费端,所以这个价格成了电动汽车行业降成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供给侧改革,我们电动汽车行业的供给侧,上游资源降成本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电动汽车才会更快的走进市场。
第三,中国的竞争确实表现较佳。
刚才理事长也谈到了,全球的十家企业我们占据了半壁江山,在产量上、在产能上、在出货量上,特别是在竞争力上,难得出现了一次领先的机会。我们这么多的新兴产业,比较满意的是电动汽车,在世界上能够为人所称赞,打开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产业链当中,实际最拿得出手的也就是电池,其他的方面还存在着过得多短板。我们的产能很大,也出现了投资虚化的问题。所谓的投资虚化就是,大量的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的技术、围绕着一些低端的领域来积聚,容易制造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能,这些产能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所以产能大了不一定是最大的优势,但是没有产能很难跨过构筑竞争的门槛,所以这是一个双刃剑。
第四,行业的竞争态势主要是在亚太展开,中国、日本和韩国。
刚才理事长也谈到了,今天韩国的企业参加会议来了很多家,SK、LG、三星,韩系、日系还有中国的电池企业各有所长,但是我们确实应该感觉到,在下一代电池的竞争当中,这轮竞争,我们跑产能,利用我们这样一种管理上的做法,使得国内的企业快速成长,但是在下一代的电池竞争当中谁主沉浮,确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中国的企业如果不加快布局下一代的电池技术,竞争格局将会重新改写,所以竞争的压力还是巨大的,确实在我们这个行业当中良莠不齐,存在着很多比较粗放的一些做法,影响了行业的名声。电池行业实际上名声并不是很好,做得好的企业大家觉得值得点赞,但是这些领域确实很多企业陷入粗放的、盲目的圈地、圈钱、圈概念这样一种发展路径当中,最终不但自己不能修成正果,也影响了行业的名声。所以确实需要鼓励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承担起行业发展的重任,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让这个产业真正的做大做强,这是电池行业确实需要高度关注的方面。
第五,从企业发展的战略上来讲,我们也发现拓展更多的领域和绑定战略性的资源成为电池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拓展领域不是说向房地产去拓展,而是说向上游关键的交叉性的领域来拓展,盲目的多元化在电池行业现在也是需要关注的。企业一旦感觉到成为一个行业内有影响的这样一种品牌的时候,保持战略定立确实非常关键。我们非常担心企业守不住自己的战略,过度的消费通过竞争来获得的这种市场品牌,这个也是确实需要好好把握的一个问题。需要捕捉机会,但是防止陷入盲目扩张的陷阱。另外,绑定战略性的资源,特别是通过国际化来对上游资源实现布局,这是中国的电池企业目前都在探索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让电池企业能够承担起国家战略性资源规划的责任。当然,电池企业怎么来布局产业链,目前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电池和整车的关系,这两者之间通过深层次的合作,确实能解决过去特种特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过去电池不懂整车,所以交给整车的电池还需要再开发、再使用,整车不懂电池,对电池如何实现整车的协同,又存在着一些我们说再研究的问题。通过这二者之间深度的融合,能够破解过去的双轨运行“两张皮”的问题,但是也需要考虑怎么能够实现更好的“整零关系”,不能在这种过度的追求产业拓展的时候,让我们市场上丧失掉有独立的、有全球竞争力的专业性的电池公司。过几年这样的公司没了,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其他领域的公司,这个对行业不一定是最佳的结果。就是中国确实需要若干家有全球竞争力的独立的专业化的电池企业。
第六,电池带动装备、回收、商业运营等业务快速发展。
电池起来了,带动性是极强的,不仅仅带动了我们汽车的发展,更重要的带动了装备,现在电池做得好关键是装备要好,装备要做得好关键能企业更加自己懂装备,所以真正做好电池的企业往往也是对装备更加有话语权的企业,所以电池带动了装备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智能化的发展。我们发现做得好的电池企业智能化水平也是最好的,智能制造、无人车间、产品控制也是一流的,现在电池企业智能化的水平已经跑在了整车厂的前面,这是电池企业它的带动性。另外,它也带动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研究当中也发现,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会出现全国性的甚至是走出国门的电池运营公司,既要有电池的制造商,也会有电池专业性的运营公司,这些运营公司既集运营、回收为一体,又能导入金融的属性,就会实现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它运营电池、回收电池、梯次利用电池,让电池能够数字化、资产证券化,所以在盈利模式上也许是走得通的。电池本身也在服务化,制造业实现服务化。
第七,未来技术谁主沉浮。
我们发现技术确实存在着非常严峻的竞争,未来的技术谁主沉浮,确实没人敢打保票。大家看现在我们的动力电池成本,电芯的成本已经做到了5毛或者6毛每瓦时,靠技术进步实现了低成本,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刚才理事长也谈到了,下一代电池是什么?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讲,电池技术在诸多的技术路线当中应该发挥独特的优势,但是哪一种电池技术在未来能够主导我们的产业确实还需要在创新当中观察,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层面上,就是潜在的替代技术,甚至是颠覆性的技术是依然存在的,所以这个领域会出现技术的“黑天鹅”。
第八,关键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
我们研究发现,行业归根到底还在于创新和研发,特别是源头创新。但是在我们这个领域,我们觉得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投入不够的问题,中国在电池领域技术和应用创新是最快的,但是源头性创新、基础性创新是缺乏的。对源头性创新和基础性创新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破题,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研发组织方式可能需要更新、需要改进。做基础研究的,往往不太关心市场的需求,产、学、研这个链条不能打通,承担国家基础研究的一些科技平台又往后走的过多,过多的从事了产品层面的研发,没有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公共技术基础研究的重任,所以导致了源头性领域、基础性领域我们的投入和组织是不到位的,这也是决定了未来这个产业创新乏力的可能性是一个隐忧。
第九,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建议行业要有一个好的生态,要实现协同发展。技术协同、产业协同,市场也要协同,利益也要协同,不能有过多的利益扭曲,就是某个环节长时间的亏损对这个行业可能没有好处,所以既要做到产业协同,也要做到市场协同和利益协同。
第十,为了构造好的产业生态,需要建立正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
电池是一个充分竞争,又有外部性的行业,需要政府更高效、科学的管理,但是政府在管理当中切实需要考虑到这个行业创新的规律,要给企业技术改进留足充分的预期和政策调整的时间。他研发的周期、更换的周期至少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过快的政策调整,没有太多预期的政策调整,可能让企业容易陷于被动。二,在监管当中更多的强调外部性监管,比如安全、环保,强调事后的监管,减少一些比较简单的行政化管理,发一些早期我们使用的行政办法可能要更多的向事后外部性的监管来转型,这样来为我们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