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速,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成为难题。作为最早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领域之一,新能源公交车辆退役电池如何处理?早前引发行业热议的“退役潮”何时来临?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公交公司、电池生产及回收利用公司负责人、业内专家。
“退役潮”尚未真正来临
“我们从2015年开始批量应用新能源公交车,车辆和电池都还没到报废期。”电话采访中,河北、山东、湖南多地公交公司明确表示,并未开始集中报废新能源公交车电池。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2009年至2012年,国家开展了“十城千辆”示范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率先在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应用,距今已有10余年。2013年前后新能源公交车加速推广,开始批量投用。不少业内人士预测,2020年前后将迎来动力锂离子电池“退役潮”。那么“退役潮”为何迟迟未到?
“电池没有强制‘退休’的要求。即使出现损坏,换掉有问题的部件也能接着用。”河北某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多数情况下电池随车辆报废而退役,即便有些新能源公交车车况已无法运营,但因为没到报废年限,再加上“背着”贷款,就宁可停着不用,车上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自然不会流入市场。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伟等业内人士也提到过类似现象。由此来看,按照公交车辆使用年限一般为8至10年来算,2015年集中应用的一批,最早也要2023年开始报废。
目前公交行业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大致有两种情况——使用环节回收和报废环节回收。前者是指车辆使用过程中,电池出现损坏,由整车公司或电池生产公司维修或更换。根据双方协定,电池由整车公司或电池生产公司回收,或者是由公交公司招标交给有资质的回收公司。另一种则是,动力锂离子电池随车辆一起报废,整车包括电池交给有资质的报废车辆回收公司。
2020年,广东深圳巴士集团对首批退役的200余辆公交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进行了规范化回收处置。这批电池由深圳巴士集团向我国普天信息产业公司租赁,双方将“退役”车辆交给深圳有资质的拆解厂处置,共回收电池700余吨。山东济南公交于2009年投用的混动车辆陆续报废,退役电池通过招标交有资质回收公司处置。这是目前公交行业较为常见的车辆报废后,电池回收利用的案例。
经过机械前处理后,可从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中回收到金属铁、金属铜、电极材料粉末等。
作为我国重要的电池生产公司,宁德时代一直在开展电池回收利用相关工作。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会从报废车拆解公司、整车公司等渠道回收废旧电池,近几年退役电池数量有在新增,但还没达到“退役潮”。他认为,2021年至2025年,待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上升阶段(2014至2018年)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报废期,动力锂离子电池有望到达退役高潮。
回收链条存盲点车企表示有困难
近年来,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贮存、运输等各环节体系已逐步完善。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整车公司承担电池回收责任。随后由车企或梯次利用公司设立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如雨后春笋兴起,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万个。
理想状态下,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通过各回收网点归集并流向有资质的回收公司。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并未发挥应有的用途,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我们基于售后服务站点,在全国设立了许多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服务点,但仅仅发挥了‘牵线搭桥’用途。”一位客车生产公司的售后服务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车企不具备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更多是为有电池回收需求的用户公司推荐有资质的电池回收公司。他表示几乎没有公交公司找上门,车辆使用过程中电池出现问题,他们更愿意直接找电池生产公司。
“整车公司的电池回收网点大部分依托于销售及售后网点,对锂离子电池的存放、保管完全不在行,再加上目前新能源车还没到大规模退役阶段,这些网点平时也处于没人维护、没人管理的状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动力锂离子电池就像一个接力棒,首先是能不能接到,这要车主的配合;其次是能不能往下传,这要与下游回收公司做好对接。
我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此前也曾表示,尽管政策已明确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但目前市场上的退役电池流向更多为价格导向,且行业缺乏回收公司准入管理,一些操作灵活、规范性较差的小作坊式公司由于经营成本较低,在报价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导致退役电池较大比例流入非正规灰色产业链,正规回收公司电池回收反倒出现不少困难。
完善监管创新共建
畅通回收利用全链条
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到2025年,国内累计退役电池量将达78万吨。考虑到未来退役电池量指数级的上升,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分会预测,到2030年,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诸多公司看好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纷纷布局。比亚迪联合日本公司计划将二手电池再利用扩大到全球,骆驼股份投资50亿元建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产业园……
在此背景下,推动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叶盛基等业内专家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立法工作,严格设置回收利用公司准入条件,强化动力锂离子电池溯源管理,彻底整治小作坊式公司回收乱象。其次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多领域协调解决电池回收难题,形成决策合力。
正如专家所言,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涉及电池、汽车、运输等多领域,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需深化产业协同,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叶盛基建议,鼓励车企与电池公司、回收利用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在原有产业链供应合作基础上,协同开展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布局,共建共用回收网点,合理分配经营收益,以回收端反哺生产端,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承担电池回收主体责任方,车企可通过以租代售、置换补贴等方式提升消费者退役电池移交意愿,从源头完善电池回收渠道。图片(来源:我国交通新闻网/作者:郑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