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为何会热失控?是内短路的原因吗?

2021-05-27      1156 次浏览

高比能量动力锂电池是当今电池界的宠儿,然而,比能量越大,安全性也与差。电池的失效机制也十分复杂。研究电池的热失控机制时,人们以往都是对单个电池组件的热响应进行能分析,如阴极、阳极、隔膜和电解液。例如,隔膜收缩或不完全关闭势必会新增电流密度,导致局部过热甚至造成电池的热失控。因此,制备高热稳定性隔膜是提升电池安全性的途径之一。然而,问题来了,高热稳定性隔膜真的就能解决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么?当今备受追捧的全固态电解质(固态陶瓷和聚合物电解液取代传统隔膜和电解液),能彻底使电池安全么?最近,清华大学欧阳明高团队指出,动力锂电池的安全设计,不应仅是提高单个材料的安全,而应从系统层面入手。


作者兼顾考虑电池层面和材料层面的因素,对动力锂电池的热失控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以石墨为阳极,单晶层状LiNi0.5Mn0.3Co0.2O2(NMC532)为阴极,PET/陶瓷无纺布为隔膜的25Ah方型动力锂电池。作者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表征手段,详细分析了在有无阳极存在时,阴极的产气、结构(相)转变和产热情况。提出结论,假如阴极释放的O2能与阳极反应,那将会是个异常严重的潜在安全问题!


作者通过两部分设计安全机制实验,首先对全电池进行ARC测试,其次对电池各组件进行详尽的后续测试。其中,EV-ARC测试记录了绝热情况下,电池的整个热失控过程,发现热失控温度甚至低于隔膜的热收缩温度,表明电池在经历危险的热失控时,并没有发生因隔膜失效而引起的大面积短路。没有内短路情况下的热失控,这是首次报道。为研究具体的产热机制,该团队采用DSC技术分析电池不同组分的热流(阴极、阳极、电解液以及其结合);采用在线高温XRD技术确定阴极在加热和热分解时,发生的结构转变;此外,作者采用同步热分析技术(DSC-TG)和质谱技术(MS)联用,检测产热、失重和气体的释放过程。为进一步证实结论,作者在热失控即将发生前,将206℃的电池用液氮快速冷冻,进行了的一系列后续测试,包括SEM,ICP-OES和XPS测试。


图1动力锂电池的基本性能:A.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B.倍率性能


该动力锂电池展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首周放电容量为25.04Ah,292周后仍有24.08Ah,容量保持率高达96%。即使在4C时,仍有21.5Ah的容量。


图2采用EV+ARC测量动力锂电池的热失控温度图。小图为自加热阶段(0-105s)


作者采用EV+ARC监测动力锂电池的热失控过程。T1为自加热的起始温度,T2为热失控温度(TR),T3为最高温度。T1为115.2℃。仪器精确的记录下此温升过程(T1→T2)的化学副反应。首先,阳极的SEI膜分解,造成暴露的嵌锂阳极与电解液进一步反应,形成新的SEI膜,同时也出现热量;SEI不断地重复形成,造成阳极表面碳酸酯组分的消失和无机成分的上升;副反应接连发生,造成温度不断上升直至热失控温度TR(T2=231℃)。这时,电池温度呈指数是上升,放热反应异常激烈,伴随电池释放出大量烟雾;此外,电池的体积膨胀非常明显,证明此过程的放热副反应由出现气体引起。达到T2后,电池温度在几秒之内,快速增至815℃,达到最高值T3。


图325AhSC-NMC532/石墨的热失控表征A.热失控阶段,升温速率、电池电压和电池内阻与绝对温度的关系;B.热失控前,内阻随绝对温度的变化(A图的部分);C.热失控时,电池电压随绝对温度的变化


为更全面的研究电池内部的反应,作者在ARC测试时,还记录了电压和内阻的实时变化。图3A所示,温升速率的转折点出现于160℃,T1(115.2℃)之后,与上述SEI的重复形成和LiPF6的分解有关,此过程加速产热和产气。电压变化显示,热失控(T2=231℃)发生时,电压维持在2.0V以上,证明并没有发生内短路。


电池内阻的变化分四个阶段:


阶段Ⅰ(<145℃),内阻缓慢增至22.1m。副反应较少;


阶段Ⅱ(145175℃),内阻22.1m→143.3m。电池袋在145℃破裂,加速了电解液汽化,造成内阻急剧增大;阴极阻抗的增大也使电池内阻增大;阳极表面SEI的分解导致无机成分新增,降低了离子电导,也导致电池内阻增大;


阶段Ⅲ(180231℃),内阻143.3m→56.5m。在热失控前,内阻的降低是因为过渡金属的溶解和锂盐的分解,将在后面证实;


阶段Ⅳ(>231℃),内阻56.5m→1011.2m。在热失控后,电池燃烧,电压在几秒内快速降为0,内阻随后快速升至1011.2m,此时隔膜瓦解,电池完全失效。


图4PET-陶瓷无纺布隔膜的结构和热稳定性:


PET-陶瓷无纺布隔膜在热稳定性测试后的照片(室温450℃),


SEM扫描,室温和450℃时的形貌和元素mapping;


室温500℃过程中,隔膜的DSC热流和TGA失重,升温速率为10℃/min;


PET-陶瓷无纺布隔膜的SEM照片,插图为Al2O3表面的放大SEM照片;


隔膜的截面图,Al2O3颗粒包裹的PET无纺布纤维


与传统的PP、PE隔膜相比,PET-陶瓷无纺布隔膜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如图4A所示,在230℃下存储30min,只发生非常小的热收缩(1.2%)。如图4B表明,PET在257℃发生熔化伴随吸热,在432℃才会发生降解伴随失重。图4C的SEM表明,无纺布PET纳米纤维是包埋在陶瓷颗粒之中,并非是陶瓷颗粒的双面涂覆修饰。图4C的截面SEM表明隔膜厚19.5μm


图5通过DSC测试充电态电池各组件的产热情况:A.无电解液存在时,充电态电极(CE);B.电解液存在下,充电态电极。An阳极;Ca阴极;Ele电解液;CE充电态电极


图5A表明阴极和阳极单独的产热均远远小于阴极和阳极共存时的产热;图5B表明,电解液的存在与否对产热并无明显影响。因此,不管电解液是否存在,将阴极和阳极混在一起,将会出现大量的热量。作者推测,阴极阳极之间存在相互用途,可能是化学反应。


图6充电态阴极材料的结构转变,产热和O2释放:


A.高温XRD


B.在不同温度下,用DSC和TGA-MS系统测量的现场产热和释氧情况


当高温时,脱锂的NMC并不稳定,会发生结构转变伴随O2释放。作者推测,热失控的原因是释放的O2与阳极之间的相互用途。图6A表明,NMC532在200℃时,开始发生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的转变,直到350℃时结束。图6B表明,研究产热的DSC曲线和研究O2释放的MS曲线均与结构变化图一致,在276℃出现峰值,意味着严重的相转变。


图7充电态阴极和阳极之间,在化学反应层面的相互干扰:


单独的充电态阴极,出现较强的氧气释放的峰值;然而,充电态的阴极和阳极都是存在时,基本没有释氧,但在相同温度区间的产热量显著变大


阴极和阳极之间,基于化学反应的相互干扰示意图


高温下,充电态阴极释放O2,只出现少量热量;而有阳极存在时,O2热失控。因此,为保动力锂电池系统的安全,热管理系统要在热失控发生前采取干预,否则即使是具有最强散热功能的液氮,也难以防止电池着火。


图8在发生热失控前,用液氮冻住电池后的表征:


206℃时加入液氮,电池温度和电压的变化曲线,插图为液氮冷却后的电池的正面(i)和侧面(ii)照片;


Z型叠片的构造和电池在206℃下液氮冷却后,内部阴极、阳极和隔膜的照片


液氮使206℃的电池迅速降至-100℃,虽然事先电池袋的侧边就已发生爆裂(图8A)。图8B显示拆解后的电池组件,隔膜表面没有可见洞或破损,表明其能维持电压稳定并有效防止短路;阴极表面和对应的隔膜位置有黑带,为Ni、Co、Mn过渡金属的沉积;阳极无明显变化。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