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一片蓝海,期盼回收体系的成型

2018-07-09      1206 次浏览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中汽协预测2017年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市场销量在80万辆左右。根据“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销量要达到500万辆。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在5~8年,最早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第一轮大规模的动力电池报废期即将到来。

然而,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的车用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和报废量也将与日俱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20万吨的规模。而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市场将从2018年开始爆发,相关机构结合汽车报废年限、动力电池寿命等因素,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报废量进行了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年报废量或可达到35万吨的规模。

面对如此巨大的废旧动力电池报废量,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对于这些无法被电动车继续使用的电池,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利用价值了。比如对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想法就很好,对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实际上是延长了电池材料资源化循环回收利用的时间。

“动力电池回收看似蓝海,但目前还处于寒冬。目前,回收企业不宜遍地开花,应该有一个相对较高的环保技术标准来约束行业准入,让有限的资源在技术先进的企业内得到最合理的循环利用。”邦普集团副总裁余海军如是说到。

废旧动力电池看似寿命终结,但是通过拆解、提纯等循环回收技术,其中的镍钴锰等原材料元素则以新的元素形式回流到动力电池行业。旧产品寿命终结,却也是新产品生产的开始。

现今,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面的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其中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走的比较早,并且已经有一些成功应用的工程和商业项目。实际上,国内众多的电池厂商、整车厂、回收企业均在尝试布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循环回收再利用,比如邦普集团、CATL、超威集团、比亚迪、格林美等。

虽然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广阔,且国内众多企业都在加紧布局,抢占先机,但动力电池回收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相比较与消费类电池的回收处理,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的难度更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由于目前我国对退役动力蓄电池的残余价值评估、健康状态评价等关键技术还不成熟,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环节相关技术研发相对滞后,涉及的汽车厂、电池厂等相关方比较多,且不同汽车厂家的动力电池结构差异较大,材料体系和应用载体也不同,其生命周期截止模式也不一样,加之钴镍锂战略资源的国际化杠杆作用,如何建立一个可满足多方利益群体需求的、安全、环保、低成本的回收体系,这是汽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回收企业,以及政府都亟需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邦普集团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首次提出“定向循环模式”及“逆向产品定位设计技术”,其不仅仅是一种应用在电池循环领域上的创新技术工艺,更是一种可运用在整体产业链的商业模式。该技术的基本模式是“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原产品”,形成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高质的闭路循环系统,真正实现废电池“从来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定向路径。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在动力电池拆解及再利用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和众多企业的团结协作,中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成型是指日可待的。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