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三日,特斯拉在电池日上公布了全新无极耳“4680”型电池,并公布了多种电池新技术,目的是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性能。
巧合的是,同日,宝马也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其将在三年内投资超过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近8亿元),建设高压电池模块生产基地。而此前,戴姆勒已建设了自己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大众也宣布,其将斥资4.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5.7亿元)建设电池厂。由此,未来动力锂离子电池供应链话语权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
“主流整车公司布局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将成为一个趋势。”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我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车企电动化加速,而电池供应商难以满足其产品要求等因素直接相关。
车企“触电”持续加码
从BBA和特斯拉等主流车企持续加码,可以看到车企自建电池厂有多迫切。
宝马九月二十三日透露,增建电池厂的地点选在莱比锡,这里也是宝马将生产电驱动车型宝马BMWi3掀背车之地。目前,宝马在巴伐利亚州丁戈尔芬的厂是其在德国唯一的电池组件厂。此外,宝马还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斯帕坦堡、我国沈阳的厂生产电池部件。
“戴姆勒与宝马相比,步伐迈得更大。”崔东树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戴姆勒集团已投资超过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2亿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在三大洲七个城市布局9个电池厂。其中包括德国卡门兹两家电池厂,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建成投产;泰国曼谷电池厂于2019年建成投产;与北汽集团合资的电池厂位于北京;波兰亚沃尔厂于2020年建成投产;美国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市厂,位于当地现有奔驰SUV厂附近。同时,戴姆勒还计划在德国辛德尔芬根建造一家电池厂,在德国斯图加特翁特图克海姆建造两家电池厂。
“我们的目标是2030年达到每年3TWh的电池产量,除了其中部分是跟合作的电池厂商购买。”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电池日上的表态,意味着特斯拉将有相当大一部分动力锂离子电池是自己生产。马斯克表示,特斯拉自制电池厂后,将可在3年内推出售价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万元)的平民电动汽车。
竞相布局原因何在?
“主流车企竞相布局动力锂离子电池厂,重要是为了解决自身需求。”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在接受《我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重要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保障稳定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供应,特斯拉Model3就曾经一度因松下电池供应不足而限产,并引发特斯拉财报数据下降;奥迪曾经也是因为LG电池供应不足而下调e-tron车型的产量,并推迟了e-tronSportback版的量产时间,所以这些主流车企要通过收购、自建厂等方式来补足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二是可以极大降低整车成本,根据车型不同,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成本占据纯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25%至35%左右,自建电池厂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电池公司涨价、断供等风险。
三是车企掌握电池技术后,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车型设计及改款的要求,及时改变电池形状,降低了开发成本外,更为关键的是减少了发生质量问题时的相互推诿,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质量控制。
四是可以与自己的充电设施一起开发,不仅可以供应更好的充电及电池售后服务,也可以把控与充电设施相关的数据,及时优化相关技术。
“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产业链特点有所不同,尤其是动力锂离子电池更容易通过自建厂方式实现车企的自给。”我国电池工业协会专职副理事长王敬忠向《我国汽车报》记者表示,近来出现的主流车企自建电池厂步伐加快的趋势,表明今年疫情出现以来,主流车企对动力锂离子电池供应的保障更为重视。
未来谁能掌握话语权?
“随着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及各主流车企车型的新增,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要求也更加丰富,有实力的主流车企自建电池厂,不仅可满足自身技术上、供应上的需求,也会在客观上与专业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形成市场竞争。”王敬忠认为,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话语权的竞争或将更为激烈。
“一方面,主流公司自建电池厂,也是希望谋求市场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电池公司在电池定价、供应数量、供货时间等方面的控制;另一方面,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也不断在加大布局,绝不会轻易放弃市场的话语权。”崔东树表示。
确如其言,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也并没有沉默。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厂的投产,LG不仅“杀入”我国市场,还计划在西班牙再建电池厂。“这是既要抓我国市场,又要在欧洲车企的电池厂尚未形成大规模产量之时趁虚而入。”崔东树说,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与整车公司的合作假如形成规模效益,也值得关注。近来,松下与特斯拉就共同宣布,将在双方合作的美国内华达州超级电池厂的13条产线的基础上再新增一条,电池能量密度、蓄电容量更高,年产量将有所提高。
“市场规模与技术是竞争‘硬币’的两面。”范永军表示,不断开发新技术,也是赢得上升新空间的基础。除了电动公司,车企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来,宝马与美国SolidPower公司正合作开发固态电池,其容量将比传统电池高2到3倍;现代汽车开发的固态电池,已在其南洋研发中心试生产;丰田计划2022年推出第一款固态电池电动汽车。
“争夺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的话语权,不仅与公司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更是技术水平的比拼。”范永军认为,因此,谁能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实现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益,谁才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