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链已经逐渐成熟,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新入者的门槛相比前几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来看,新入企业数量已经十分稀少,随之而来的,将是市场中规模较小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动力电池行业,行业目前还处于技术快速迭代过程,未来这一趋势将会愈发明显。建议关注国内电池龙头以及材料环节进入国内外供应链的细分龙头。
一、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情况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先后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计划,各大国际整车企业也陆续发布新能源汽车战略。据Marklines统计,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3年的15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221万辆,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也随之从2013年的13.8GWh增长到2019年的116.6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仅为4.68%;根据工信部2019年1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25%左右。GGII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1,150万辆,相较于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6%,2025年全球乘用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747.5GWh,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按照SNEResearch统计,2019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为101.4GWh,占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86.9%,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其中排名前三名分别为宁德时代、松下电器及LG化学。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节能、环保有关行业的发展被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不仅各国政府先后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计划,各大国际整车企业也陆续发布新能源汽车战略。未来随着支持政策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消费者习惯改变、配套设施普及等因素影响不断深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有望加速释放。
二、需求已在路上,下半年电池厂商扩产招标或提速
需求企稳,全球动力电池企业扩产紧迫供需缺口是动力电池厂商扩产的主要原因。2019年,全球销量913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221万辆,渗透率仅2.42%,假设按照单台带电量60KWh计算,动力电池需求为132.6GWh,根据我们统计的全球主要电池产能情况,2019年产能403GWh,产能利用率32.94%,产能利用率低为什么还要扩产是市场普遍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在提升,实际有效产能可能比统计的要少,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对新能源车加大扶持力度,以及新能源车自身技术迭代,性能和成本终将超越传统燃油车,从而带动渗透率不断提升,按照我们的测算,考虑到电池厂商产能利用率很难达到100%,如果行不进行扩产,那么2021年动力电池产能极有可能出现缺口,因此目前的扩产更多的是应对未来3-5年得电动汽车配套需求。
供需缺口促使动力电池厂商扩产:
动力电池企业扩产计划明确,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达48%。目前电池厂商扩产主要有三种情况:1)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高,扩产解决产能不足问题,同时为将来需求做储备;2)部分企业淘汰低端产能,通过升级扩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3)一部分新进入者新建产能。根据我们统计的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商的扩产规划,未来三年新增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441GWh,复合增速将达到48%。
三、动力电池产业链分析
1、负极需求大,总量增长很确定
负极是锂电池四大材料之一,是锂电池的关键材料。负极是电池放电时流出电子的一级,作为电子的载体,其性能指标能够直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尤其是其膨胀性能影响电芯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影响快充、比容量及首效影响容量等。从产业链角度看,天然石墨端中国天然石墨矿产资源丰富,总保有量占全球首位;人造石墨端国内资源丰富,并具有能源成本优势;硅碳新型石墨负极可依托国内动力电池巨大市场、人力能源成本及工程师红利。随着国内企业负极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国内企业产品从成本到性能赶超海外企业。
国内负极产量已占据全球主要份额,未来将持续保持领先。2018年,国内负极产量超过19万吨,占全球供应比例超70%。全球负极企业中,贝特瑞出货量常年保持首位,并不断在海外侵占如日立化成等企业的份额。以贝特瑞、璞泰来、杉杉为首的中国负极企业在牢牢占据国内电芯厂负极供应的同时,顺利进入松下、LG、三星等主流海外电芯厂供应链,并逐步占据主供地位。贝特瑞为全球负极龙头,2018年份额约为17%,其后是宁波杉杉、日本化成及江西紫宸,份额占比约13%。
2、正极格局较差,但有结构性机会
商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体系,其中三元体系又可细分为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三元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有明显优势,已成为应用主流。高镍材料综合优势明显,将是未来主流路线。基于能量密度高、放电容量大、循环性能好、结构比较稳定等优势,三元正极材料目前是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相比于采用常规三元材料的锂电池,高镍三元材料电池具有更长的续驶里程、更低的综合成本。由于动力电池财政补贴能量密度门槛提升及消费者对高续航新能源汽车的青睐,三元材料电池装机量占比持续提升。高镍三元材料(NCM811、NCA)具有高容量、低成本优势,各大动力电池企业均大力布局,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国内动力电池巨头CATL、比亚迪、力神、亿纬锂能等均选择NCM811技术路线;国外巨头除松下外,三星SDI、SKI、LG化学均同时布局NCM811和NCA技术路线,国内NCA技术与国外仍有差距。
从行业格局看,正极材料在锂电池四大材料中行业集中度最低,竞争格局最差。2018年CR5仅为34%,2019H1稍有提升,但也仅为40%左右。对比之下,2018年负极CR5为77%,隔膜为54%,电解液为69%,正极行业格局不稳定。
3、隔膜:湿法是主流
随着国内锂电池生产企业技术及产能规模的提升,目前国内隔膜基本已经实现了本地化,根据高工锂电的统计数据,2018年隔膜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93%。随着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竞争激烈,不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厂商的发展空间将逐渐缩小,国内隔膜行业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配方工艺、微孔制备技术、成套设备设计能力、产品品质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具备自主核心技术、产品质量稳定及销售渠道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厂商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隔膜的性能决定于基体材料的选取和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稳定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对于电池的放电倍率、内阻、循环寿命、安全性等特性有决定性影响。锂电隔膜,尤其是湿法隔膜,行业壁垒极高,只有少数企业能实现规模化盈利。具体来说的话,行业壁垒体现在:进入壁垒:湿法隔膜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单条产线及相关配套投资额在2亿元左右,企业一般都会同时投入多条生产线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导致整体投资金额较高;技术壁垒:锂电隔膜涉及多个学科和多道工艺流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有严苛的要求。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隔膜价格不断下滑,成本的重要性不断突显,而隔膜成本受规模效应、客户结构、设备折旧、产品良率,终端价格持续下降的压力等众多因素影响,行业内大多处于亏的状态。
4、电解液:核心技术在添加剂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下,动力电池电解液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电解液号称锂离子电池的“血液”,导通电池正负极,对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循环效率、安全性能、倍率性能等影响重大。据GGII披露,国内动力电池电解液产量从2015年3.26万吨,增长到2018年8.59万吨,年复合增长率38.12%。2019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电解液产量4.95万吨,同比增长42.67%;前9名市场份额稳定,由高到低分别是广州天赐、深圳新宙邦、江苏国泰华荣、东莞杉杉、珠海赛纬、汕头金光、香河昆仑、天津金牛、山东海容;前三名合计占比57%,超过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