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观察发现,针对电池领域的大手笔投资在2018年年初已上演。截至目前,在锂电领域含电池、上游材料、设备、电池回收等领域发生的兼并购案例已经有十余起。
从兼并购的情况来看,既有跨界上市公司以及投资机构寻求锂电优质标的,也有锂电上市公司为了布局拓展自己的产业链所做出的战略布局。
年初就涌现出多起兼并购案例的重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步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时代,随着新的补贴政策对动力锂电池技术门槛的提高,三元锂离子电池体系成为资本偏爱的“宠儿”。
而另一方面,在动力锂电池市场持续扩张下,对上游材料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金属元素,锂、钴资源因下游需求旺盛而身价倍增,产销两旺,成为我国锂离子电池公司和资本争夺的“香饽饽”,布局上游材料成为大家的共识。
有业内人士感叹,“2017年,上游材料受到行业追捧,今年将会延续这一趋势,而动力锂电池产业链的其他领域也将继续火爆”。
动力锂电池产业链并购潮加剧
毫无疑问,资本的侵入是期待锂离子电池产业日后将会有高回报、高利益的一场赌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锂离子电池领域(电池、上游材料、设备、回收等)公司发生兼并购的案例就有54起,涉及金额高达550亿元。业内专家预测,在市场竞争的格局之下,今年的兼并购浪潮不会逊色于去年。
不仅如此,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政策的深度调整,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集中度将会持续上升。目前,前二十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市场份额接近80%,主流公司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庞大的市场规模蚕食着市场份额,市场逐步进入寡头垄断时期。而从整个上游材料领域来看,龙头公司的效应也在不断凸显。
作为典型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和上游材料收购事件,近期中利集团通告称,公司已与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及股权持有方西藏浩泽商贸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收购意向协议书》,拟以100亿元的价格收购深圳比克动力锂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克动力”)。
同样,兆新股份也看准了锂离子电池上游核心原材料的潜在市场。截至目前,兆新已陆续收购了锂电材料公司青海锦泰、上海中锂16.67%、20%的股权。青海锦泰和上海中锂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将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协同。
另外,在今年的二月八日,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收购加拿大创业板上市公司LithiumXEnergyCorp(简称Li-X)的最新进展。Li-X股东大会以98.30%投票同意的表决结果通过本次交易事项。本次交易将提交当地法院,申请最终批准。
中利集团和兆新股份都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公司,这样的跨界上市公司带着资本选择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记者分析认为,年初的补贴政策中进一步提高了动力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电池的硬性标准,直接导致三元锂离子电池受宠;而动力锂电池产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了材料的市场需求,外来资本自然是不会放过发展的机遇。
作为产业链上游代表公司的赣锋锂业,其同样在一月宣布将向子公司江西赣锋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锋电池”)增资2.77亿元,用于年产6亿瓦时高容量锂离子动力锂电池项目建设。2017年以来,赣锋锂业已通过对旗下子公司不断增资和投资新项目,并加快并购,推动“锂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完善。
以上这几起兼并购事件,有力地佐证了目前布局三元锂离子电池和上游材料已经成为资本争夺的“头号”目标。
客观来看,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从产业规模上来说,我国已经三年位居全球产销的第一大国。截止去年年底,我国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总量已经超过180万辆,而去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接近80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成长,动力锂电池公司作为其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加剧了动力锂电池领域的优胜劣汰。”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工程师谢辉坦言,2018年动力锂电池行业资源将会进一步的集中化,“大鱼吃小鱼”的戏码将越演越烈,也会促使整个行业产品价格稳定、质量提升、市场稳定。
也有不少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要想持续发展,除了技术革新、产量扩张就是通过兼并购来扩充自己的竞争实力了,当然目前也有不少公司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从上游的材料到设备再到动力锂电池,最后再到新能源车的全面覆盖。
巨头效应凸显两极分化加剧
2018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锂电池的补贴政策明显由此前的普惠制逐渐倾向于扶强扶优,而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也将再次升级,市场越来越向少数技术领先,产量优势明显的巨头公司集中。
记者从多家动力锂电池公司情况了解到,今年国内各大主机厂关于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更高,除此之外整车厂还将对动力锂电池提出降价的迫切需求。如此一来,那些技术和制造水平一般的公司将会面对更为严峻的考验,而优质产量突出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优势效应越发凸显。
行业竞争的加剧无疑将会导致低效产量的推出,当前的行业巨头,譬如CATL、比亚迪以及国轩高科等公司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动力锂电池公司的盈利高上升概率不明显,但是巨头们控制的供应链公司却还是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其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是更为光明。
“技术落后,管理落后,资金链太小,产品成本比大公司高,卖出价格相同,长期赚不到钱,肯定生存不下去。”谢辉提到,但是小公司可以从低端市场着手,提升技术,降低成本,有多大的能力吃多大的市场,防止和行业龙头做正面交锋。
客观来看将会导致以下两种趋势:其一,行业内整合与分化的一大表现是龙头公司出货量上升将高于行业增速,从而带动电池材料厂商出货量的高上升,而享有议价优势的正负极材料供应商或将持续保持高盈利能力的同时,实现产品销量的快速上升,这将导致更多的资本侵入材料厂商,从而加速材料公司的集中化。
其二,龙头公司的产量利用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扩产周期较长,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占率优势以及迎接行业拐点,龙头公司不会放慢扩产步伐,而是保持一定速度继续扩产,那些绑定龙头动力锂电池公司的设备将会随着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快速上升带动自身的发展。
谢辉表示,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公司的优势将愈加凸显,而动力锂电池公司为了回避风险,不可能只固定使用某一家的设备,不仅是强者和弱者的竞争,强者和强者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
实际上,激烈的行业竞争一方面迫使电池厂商不断提升技术能力、降低销售价格以获取市场份额,同时将加速行业内的分化,龙头公司与中小公司产量利用率差距扩大,无论是营收还是盈利能力,龙头公司优势都会更加凸显。整体来看,2018年很难成为动力锂电池盈利的高上升年份,但在这一轮整合中生存下来的公司无疑最有希望主导动力锂电池中长期前景。
与此同时,考虑到日韩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回归可能性,其未来也有望掀起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又一轮竞争高潮。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日韩动力锂电池基本上被隔离,这给国内动力锂电池公司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也促使更多公司在提升产量、能量密度等方面供应了很好的空间,但是未来日韩动力锂电池是否依然无法入住国内市场,这还真说不定。